太史公司马迁(1 / 2)
败报传来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九月,大汉三路出击,攻打匈奴。刘彻远在长安,一直关注着来自前方的战况。
不久后,刘彻先收到来自李广利的捷报,突袭天山,斩敌万余人。后,又收到来自李陵的战况,出塞两千里,抵达浚稽山,还将沿途经过的山脉,绘制成册。
就在刘彻认为,匈奴人不过如此时,一封败报传来。这份败报,是敦煌太守,千里加急,送入长安。
刘彻看着败报内容,只见上面写着李广利回军途中,遭受匈奴阻截,三万大军出征,归来只有十之六七。
李广利败了,还败得如此惨。
李广利回到长安,因其先胜后败,也没有被追究失军之职。刘彻召李广利问话,要他面奏天山之战的详细经过。
李广利将如何突袭得胜,归军时遭遇匈奴围困,又是如何突围。李广利提到了一个人物着重称赞他的事迹,这个人就是假司马赵充国。
刘彻在行在所(皇帝居住的地方,亲自接见赵充国。见他全身上下,有二十多处伤情,称赞他为勇士,并破格提拔赵充国为中郎。
刘彻刚处理完李广利的事情后,正关心李陵的消息。这时,来自令君塞的败报,也送到了长安。
李陵率五千男儿出征,归来将士只有四百多人。主将生死不明,韩延年战死。消息传入长安,朝臣震动。
以皇帝对李陵这个血性男儿的了解,他要痛失爱将。刘彻第一时间召来李家人,让他们做好丧事相关工作。相面的大臣,见到李陵的母亲和妻子给出了一个答案:李陵没死。
为了进一步论证自己的观点,他给出一个理由:其母亲和妻子,脸无喜丧之色。
刘彻听后,有些疑色。
李陵若没死,只有一种结果:被匈奴俘虏。
这时,死里逃生的将士,也回到长安。经过询问,刘彻得知一个消息:李陵没有死战到底,而是自己下马。
刘彻闻讯,怒了。
飞将军李广一世英名,竟然被他给毁了。下马投降,这种事,李陵竟然做得出来。
刘彻召来陈步乐(跟随李陵的斥候,因带回李陵绘制有关匈奴的山川图,被封为郎,认为他谎报军情,进行责问。
陈步乐很冤枉,他离开时,大军没有遭遇匈奴。他离开后发生的事情,岂能知晓。皇帝愤怒,迁怒于他。陈步乐害怕,选择自杀。
面对李陵事件,刘彻立马召集文臣武将开了一次会议,会议主题:对李陵下马一事,是否投降匈奴,展开讨论。
面对来自皇帝的愤怒,满朝文武,大多都忘了李陵大战匈奴,斩杀万余人的战绩。他们只记得,李陵下马投降匈奴。
满朝文武,大多数人都在骂李陵。
有的人说他没有死战不降的气节。
也有人说他玷污了飞将军李广的英明,是不肖子孙。
还有的说他辜负皇恩,有辱大汉男儿之威,不忠不义之徒。
这些人站在道德制高点,迎合皇帝的愤怒,以礼、义、廉、耻、忠、孝等方面,怒骂李陵。
这时,刘彻将这个问题抛给没有表态的人。这个人,就是太史令司马迁。
司马迁那些事
司马迁出生在什么时间,有两个观点。一个是出生在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另一个是出生在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
司马迁的家世也不错,其祖父叫司马喜,积极响应汉文帝诏入栗米受爵,以实边卒的政策,用四千石栗米,换取了五大夫的爵位。
其父司马谈,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司马谈出生于汉文帝(公元前169年,他拜了很多名师学习,如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司马谈在文化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对儿子的个人教育,也足够重视。年轻时候的司马迁,跟着父亲司马谈读书写字。据说,司马迁十岁,已经阅读了很多书。如《尚书》《左传》《国语》《系本》等书。
汉景帝去世,刘彻继位,司马谈受诏前往长安,担任太史令。司马迁被留在龙门,过着放牧耕读的生活。
等到司马迁长大,离开龙门,前往长安来到司马谈身边。司马谈又给儿子找了两位老师。从董仲舒受学《春秋》,向孔安国问疑《尚书》。
司马迁好学,领悟极强,逐渐在长安小有名气。
司马谈不仅重视儿子的教育问题,更注重他的实践能力。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司马谈给了儿子一笔钱,让他出去游历,增长见识。
当然,司马谈不是为了让儿子出去玩,而是给他布置了一个工作:遍访河山去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失旧闻。
司马谈担任太史令,在这个岗位上,博览群书,尤其是国家级别的藏书。他是史官,对历史很感兴趣。他对先秦时代留下的著作,有很深的研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整理出来,留下了一部经典作品:论六家要旨。
司马谈在太史公这个岗位上,干了二十多年。想着前人能够用文字记录一些大事,他也立志撰写一部通史。故而,他读了很多书如《国语》、《战国策》、《楚汉春秋》等。
司马谈是太史令,国事太多,走不开。故而,将收集资料这件事,交给了儿子司马迁。这年,司马迁二十岁,开始游历天下。
司马迁历经长江、湘江、沅江、淮水、泗水、黄河等流域。又沿途考察名胜古迹,访问历史遗事。
如汨罗江凭吊屈原、观禹疏九江到钱塘、上会稽探禹穴、游观春申君宫室、考察齐鲁文化以观孔子遗风、去实地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人物和发生的战事。
司马迁游历完天下后,回到长安。将自己所见、所感、所悟用自己的文学才华,写了出来,拿给父亲看。
司马谈看着儿子的游历成果,十分满意。因司马谈的缘故,司马迁得了一个官职:中郎。
司马迁在这个岗位上,亲眼目睹了平定西南夷那些事,并负责筹建新郡相关事宜。故而,司马迁在写西南夷传时候,得心应手。
父授遗命
元封元年(公元前11年春,司马迁在西南筹建新郡完毕,立马刚回长安复命。回到长安,听闻皇帝东巡,泰山封禅。为了亲眼目睹,帝王百年不曾封禅的盛世。司马迁,连忙前往封禅之地。
当司马迁行到洛阳,得知了一个噩耗,其父司马谈命垂旦夕。
司马谈官居太史令,负责记载史事,又是参与制定封禅礼仪官员。封禅大典,如此盛况,百年难遇。却因病,滞留周南,不能陪同皇帝继续前行,成为一大憾事。
想到此处,司马谈心中愤懑,以致病情加重。临死之前,司马谈命人将儿子找来,安排临终嘱托。司马谈见到儿子,开始交代后事,被称为父授遗命。
弥留之际,司马谈看着儿子,先说了祖先的事情: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远在上古虞舜、夏禹时就取得过显赫的功名,主管天文工作。后来衰落了,难道要断送在我这里吗?
又托付司马迁要接替他的事业:你继为太史,就可以接续我们祖先的事业了。
不等司马迁开口,司马谈又说了自己的遗憾:天子继承汉朝一统的大业,到泰山封禅,而我不得从行,这是命中注定的啊!我死以后,你一定会做太史。做了太史,你千万不要忘记我要编写的论著啊。
司马谈告诉司马迁为什么要做好这件事,一个字:孝。
孝,从侍奉双亲开始的,中间经过事奉君主,最终能够在社会上立足,扬名于后世,光耀父母。
又列举周公、孔子为什么得到后人称颂:
周公歌颂周文王、武王功德,宣扬周、召遗风,使人懂得周太王、王季的思想以及公刘的功业,以使始祖后稷受到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