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大唐儿郎不低头,带吴钩,夺回关山五十州(求订阅)(2 / 2)
“他的一生都很清晰,史书上,记载的几乎都很清晰!”
“杀哥宰弟,逼父退位。唐书给他安排得明明白白。十九岁拜上将军,二十七岁以兵甲削平四海,唐书也给他安排得明明白白。”
“一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努力工作。不仅对大夏薄赋轻徭,还把周边的少数异族教的懂礼貌会读书。并把渭水之盟的颉利可汗培养成了一位舞蹈大家……开个玩笑!”
“按照现在年轻人比较流行的话来讲,还经常被魏征这个在许多年前时刻准备着搞死他的老溜子打击生活爱好,随时随地的吐槽。”
“对于一个打败所有精英怪和通关所有副本的全区第一人被一个排名30朝后的黑,还不得不必须给他面子。这是什么精神?这简直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现代的精神!”
“到了四十多岁已经天下无敌了,所有人都在赞颂他的丰功伟绩。想看看史官是怎么写他的——只是想看,还没看到,就被朝臣拒绝了。史官兄弟也非常尽职的给他记了一笔。”
“他的一生在史书上,太清晰了,当然,现在很多并不研究历史的人,总说李世民改史,这话是完全没有半点依据的!”
“比如,旧唐书·褚遂良传,就记载……贞观十五年,迁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太宗尝问:“卿知起居,记录何事,大抵人君得观之否?””
“遂良对曰:“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书人君言事且记善恶以为鉴诫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记之耶?”遂良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君举必记。””
“而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七卷。也如实记载了这段史诗。”
“贞观十七年,李世民,找监修国史的房玄龄,提出看史书的要求。房玄龄本来是拒绝的,谏议大夫朱子奢劝他说没必要看,但李世民坚持要看,房玄龄从了。但是李世民绝对是个有素质的帝王,看到“书六月四日事,语多微隐””
“史官兄弟对当年玄武门事变的内容含糊其辞,还要求“削去浮词,直书其事”,让他们如实补记当时的情景——这时记载在,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七卷的事!”
“要不是李世民让史官秉笔直书,后世谁能清晰的知道玄武门之变?假设他真的改了史书,估计,后世没有几个人知道李建成和李元吉是被他亲手射杀的,而是可能会死于流矢或者烛影斧声……”
“可以随意看起居注,和修改起居注,是号称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大宋帝皇,赵光义规定的。”
“简单来说……其实李世民很倨傲……”
“倨傲到,杀哥宰弟,囚父逼位,明明白白的写给你们看。这心态仿佛是说:哪怕我干了这些破事,但是凭我的功业,后世依旧会称赞我,现代话讲,依旧会有舔狗无数。后来事实证明他赢了。”
“所以如果是他的话,他定然不会固收在曾经的长安城……游历天下的可能性,或许更大……他甚至有可能不会在大夏。”
“但是当年大夏受灾受难的时候,他一定会回来……至于现在……”
“如果他真的在某个地方的话,应该是在云晋州,也就是三晋州……”
“那里当年抵抗倭奴抵抗的最凶,同时也被欺压的最狠!!最重要的一点是……”
“那里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林阎的表情瞬间有些诡异。
“您还懂打仗??”
电话那头的刘梦芸,淡漠的笑笑。
“史书读多了,天下大事,都懂一点,别忘了,大夏的历史五千年,什么样的事情,没有经历过!!”
“云晋州……代马龙相杂,汾河海暗连。远戎移帐幕,高鸟避旌旃。天下屯兵处,皇威破虏年。防秋嫌垒近,入塞必身先。”
“众所周知云晋州多山,道路崎岖。有众多关隘。从北往南较著名的有,杀虎口、雁回关、平连关、女娘关。东西北皆为山,南面是开阔地,城外又有分河,易守难攻。当年唐王就驻守现在的太云市!”
“形胜至此,大夏也没有几个。倭奴想要占领中原,乃至往南的大江流域,它就绕不过云晋州。”
“夏北平原,自然一马平川……但是云晋,地势险峻,俯视中原,这在战术上叫胜地。一旦反扑便一泄千里,势如破竹!”
“云晋州当年打的仗,数不胜数……而如果是李世民的话……他一定会在最前线,甚至他很有可能,会想法设法的参与进去!”
“在这方面,他不是能坐得住的帝皇。”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当年大唐气魄都如此!!!”
林阎此刻,深呼一口气。
他在电话那头,咧嘴一笑。
“明白了!”
“那我可能又得回阴曹,麻烦张老师,查阅生死簿了。”
此刻,林阎双眼闪烁。
他大概有李世民的方向了。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吾将斩其足,嚼其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大唐的男儿,从不低头,万邦来朝的大唐,若是后世被欺负了,想到的也绝对是打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