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抛砖引玉(1 / 2)
正如殿下所言,有人反对开海,或是出于背后的利益,或是出于随波逐流,保住自己的官位。
可是,殿下,也有一些人仅仅是出于爱护百姓,所以反对。”
张居正开始输出自己的观点了。
“爱护百姓?禁止开海和百姓有什么关系?”
朱翊釴有些不明白了。
“殿下可知那些海商大都贩卖何物?”
张居正也不急着解释,反而再次耐心的询问道。
“丝绸、瓷器、茶叶,想来是以这些居多。”
朱翊釴张口就答。
从宋朝开始,中国就一直靠着这几样利器实现贸易顺差了。
“没错,海商们贩运丝绸、瓷器、茶叶于国门外,然后载巨资回国内,如此巨利让人眼红啊。
殿下知道,百姓逐利是天性。
沿海的百姓们知道海运能挣大钱,可是限于海禁,大多数人不敢违反律例出海。最多就是种些桑树,多为那些海商织布,补贴家用,主要还是以种地为生。
可如果开了海禁,允许私人出海贩货,会有何结果?”
“海禁一开,我朝运出的货物势必会比往年增多。
知道海运暴利的沿海百姓,胆子大的会弃田而去从事海运,胆子小的会广种桑树,多织丝卖给海商。或者广种茶树,多收茶叶。或者干脆去学制瓷,说不得会有许多人放弃务农的本业。”
听到这里,朱翊釴不由得吞了口口水,说道。
“殿下,我朝财赋,大半出自东南,而东南犹以苏州、松江、常州、嘉兴、湖州、杭州六府为重。
正德、嘉靖两朝,内忧外患、朝政糜烂、国用不足,对百姓多加增派,东南六府更是重上加重。百姓苦重税久矣。
若此时开海,这饱受苛政的百姓怕是会蜂拥而去,到时候东南的粮食收不上来,北方无粮可吃,九边将士如何空着肚子御敌于外?
且不提粮食如何。殿下可知南方的倭寇为何连年不绝?”
将可能会产生的危机说出后,张居正继续问道。
“学生自是知道,南方倭患,说是倭寇所为,其实许多都是沿海百姓活不下去了才下海为寇。
当年胡宗宪任总督时,制定制定“攻谋为上,角力为下”和“剿抚兼施,分化瓦解”的方略,最终斩徐海,俘陈东,降汪直,断绝倭寇内应。将历经数年的倭患弭平。
可随着胡宗宪受到严嵩牵连处死,南方的倭患似又有卷土重来之势。”
朱翊釴答道。
在裕王府时,他虽然没法出门,可是朝廷邸报还是会按时递送到王府中。朱翊釴对时事的了解,就是来源于这些邸报。
“没错,正因为倭患似有卷土重来之势。所以反对开海禁的人认为,一旦开海,会纵容沿海百姓通倭,增加倭患。到时南方兵患再起,又会疲兵疲民,增加损耗。
殿下,如今听了为师说的这些,殿下你还要选择开海吗?”
张居正点头,随后似笑非笑的看向朱翊釴,问道。
朱翊釴坚定神色,大声说道。“要开!刚刚先生说的都只是有可能。
我们推行一个政策之前,要先想好可能遇到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制定预防对策。
不能因为这些可能发生的事情因噎废食,裹足不前。
若要开海,可减少加派,减免赋税,如此本分的百姓见种地能活下去,就不会铤而走险从事海运。
若要开海,须由朝廷主导,如此可限制每年贩出的货物。使得百姓不会没有限制的弃田种桑。
学生曾听闻,安南之地,粮食一年三熟。开海之后,若我大明缺粮,尽可驶船去安南买粮载回来。
而且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前日防贼的道理。南方倭患,只有我大明重建水师,御敌于外,才能消除。不然只是在本土防御,只能被动挨打,徒增伤亡。
若兴建水师,不但可以御敌于外,还可为我大明海商通行于外保驾护航,宣扬我大明国威。
所以学生认为,开海之利,可比开海之弊多多了。”
“殿下所言,真是高瞻远瞩。”
张居正看着眼前这位神采飞扬,越说越起劲的少年,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