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 三流(1 / 2)
第228章 三流?
凡尔赛这个词儿,林黛玉肯定没有听说过,但是却实实在在的做了出来。
封建时代,一般百姓,对于皇权的神化和崇拜,几乎就是一种刻进了骨子里的本能。
也就林黛玉和贾环,这两个心大无边的人,才不会把御赐的玩意儿,太过于放在心上。
当然,这并不代表贾林二人就是傻子。
对于其中蕴含的价值,那也是一清二楚,不然的话,林黛玉也不会拿着玩意儿回礼了。
……
城东批发市场的招商很顺利,有利可图的买卖,自然有的是人抢着来干。
伴随着城内城外的物资联动,皇家运输商号也随之成立。
结合已经走上轨道的皇家票号,贾环基本上已经完成了贸易中三流的统一。
什么是三流?
可不是那个下三流,而是信息流、资金流,以及物流。
但凡只要是贸易,基本上都脱离不了这三个要素。
所不同者,只是体现在标的物上,也就是货物种类的繁杂。
只要掌握了这三个要素,基本上就等于掌握了京城的贸易往来,以及随之产生的统计数据。
数据这玩意儿,说没有也没啥用,但真落到了有些人手里,也能玩出不少花样来。
恰好,贾环就具备这样的能力。
东城,江南春。
没错,还是这个地方。
作为连接城内和城外的枢纽地区,地理条件的优越,自然无需多样。
所以新创立的皇家运输商号总部,也选址在了这个地方。
正好也方便贾环集中处理可能涉及到的所有事情。
“最近这段时间,往京城运输粮食的单子,明显多过了平常,具体是什么情况,你有没有让人去查一查?”
贾环手里拿着统计好的表格,对侍立在一旁的贾芸问道。
没错,物流运输这摊子事儿,全都交给贾芸了。
之前搞的京城改造项目,已经上了正轨,与其让贾芸每天点卯一样闲着,不如人尽其才。
也就是一开始情况都不熟悉,贾环才安排贾芸过去负责这块的业务。
等理清了工作程序之后,就几乎没有了难度。
搞房地产开发这种事情,基本上都是同一个套路。
首先就是拿地,要通过顺天府,这个关系,已经走通了,接下来有什么事情,直接找李庸就行了。
其次就是拆迁安置,也已经有了成熟的方案,照本宣科执行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浪费贾芸这么个人才,在这种没有创造性的岗位上。
至于开工,就更简单了。
本来贾家也不具备施工的能力,都是委托给了雷金玉一方。
有太上皇的背景在后面罩着,雷金玉只有尽心尽力的份儿,哪里就敢偷懒耍滑。
把业务一合并,直接交给贾蔷代管就行了。
“回三叔的话,已经让商号的人去查了,是宫里的人还有王家,李家那些人在囤积粮食。”
贾环还是面无表情,但是心里已经开始有点不安。
宫里的情况,贾环可能不是很清楚,但是王家也好,李家也罢,都是跟雍治比较亲近的新贵武勋。
怎么就突然开始囤积粮食了?
“除了粮食上的事儿,这几家还有其他动静吗?”
有些事情得相互印证一下才行,要只是单纯粮食的话,倒也不足以说明太多的问题。
“目前还没有,是有什么问题吗,三叔?”
贾环的突然关心,让贾芸也开始重视起来。
“没什么。”
贾环还是十分泰然自若。
“做表格,统计物资运输的事情,尽量不要让外人知道,不要给家里添麻烦。”
在没有确切的结论之前,贾环还是不准备透露太多的消息。
不过保密工作还是要做到位。
数据统计分析,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要持续进行下去。
可以先人一步,获取更多的消息。
就像这一次。
要是没有统计出来的话,根本不可能知道,每天眼皮子底下,还有这种事情发生。
“是,三叔。”
贾芸虽然不是很明白保密要求的深远意义,但胜在听话,执行力十足。
能有个出头的机会不容易,几乎全都是靠着贾环的赏识,才有了如今改变命运的机会。
一定要牢牢把握住。
“眼下商号有多少人了?”
贾环只是提了一嘴,就没有再多说了。
刻意强调固然可以起到引起重视的效果。
不过也容易引起猜忌。
“已经有三千人了,不过整体水平不一,就没有继续再增加了。”
对于自己的业务,贾芸还是比较熟悉的,各方面的数据,也能够做到随手拈来。
这才是爱岗敬业的典范。
不能领导一问话,结果一问三不知,这是不行的。
“哪方面的水平不一?”
对于运输商号的工作人员,贾环还是比较上心的。
尤其是这第一批人,以后很有可能,就是商号的骨干。
贾环组建了这么个商号,目的肯定不只是搞搞城东到京城的短途运输那么简单。
以前没搞过这些,先弄个小项目练练手,肯定还是要扩大经营范围的。
皇家票号的初级目标是通兑天下,那么皇家运输商号的初级目标就是运通天下。
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得有一个可靠的管理体系作为支撑,不然的话,就等于是在痴人说梦。
“具体还是体现在身体素质和学习进度上。”
“本来就都是普通百姓,生活条件也不是很好,能填饱肚子都很艰难。”
“眼下虽然咱们给他们改善了伙食,但身体上的亏空,不是一两天就能磨平的,所以体力上难免就有差别。”
贾环点点头:“这个问题,还是要重视起来。”
“得把他们的薪酬,和他们的工作量对应起来,你回去考虑下拟个方案出来。”
听话听音。
贾芸明面上是汇报体力差异的问题,实际上是在汇报薪资结构的问题。
搞物流运输的,尤其是在初级阶段,本身就是一种重体力劳动。
体力好的人,和体力不好的人,每天的劳动量,肯定会有差别。
积累到每个月汇总的时候,这种差别会出现显着的变化。
干多干少一个样的话,必然导致系统内耗,从而降低运营的效率。
一开始的时候,也是太过于简单粗暴了,没有合适的管理架构,按人头按天发工资,是最简单的管理方式。
只是现在人数上来了,管理架构也初步建立了,有些初始阶段的制度,就必须随之改变了。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