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列侯(1 / 2)
季汉全新规划的五军之中,凉州骁骑是骑兵,神刀军是步兵,无当飞军是水军,蛮象军是兽群,而摧山营则是强弓劲弩。
姜维折返回宫,将摧山营的筹备事宜,也明确分工后。
季汉的新军筹备已经初具雏形。
按照姜维的规划,如果计划顺利,半年内就可以顺利完成征召+武器配备+训练。
届时,军事实力将会数倍提升。
此事经过群臣商议,且由皇帝亲自颁发圣旨,属于是朝廷重点工程,执行起来也会很有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事告一段落。
姜维与诸葛亮回到相府。
走下马车,步入宅邸。
此时已经临近午时,正是日头高涨的时候。
府邸中已经准备了美味的菜肴。
诸葛亮手捻茶盏,犹自沉醉于其中的清香,随即夹起一颗翠绿的青菜放入碗中。
“伯约,今日你在殿上的言辞,实乃出类拔萃。”
姜维微微一笑,恭敬地回应:“师父过誉了,为国谋略,乃是我等之责。”
“你如何评价现今的陛下呢?”
诸葛亮悠然饮一口茶,目光中流露出一丝探究。
姜维手指微动,摆弄着茶盏,犹豫了片刻,摇头道:“徒儿不敢妄议天子。”
诸葛亮轻笑,放下茶盏道:“在这私宅之中,何须拘束,直言无妨。”
姜维顿了顿,沉声道:“那徒儿便斗胆言之。”
“陛下心地纯良,如璞玉般待雕琢,与朝中诸臣公开商议国事,既不鲁莽又不失权威,的确如一块未经打磨的璞玉。在臣心中,他已经远超我先前对其的印象。”
诸葛亮微微点头,语气低沉:“确然,此陛下自小即我所知。他固有先帝之仁,用人不疑,或许这是刘汉自高祖以来,传承的优良秉性。但如今四海未平,这乱世风云变幻。陛下如此性格能行多远,却要看我们能辅佐至何地了。”
归根到底,刘禅终究是年轻的君主,而且早年随先帝四处奔波,没有得到充足的锻炼。能做到现在这个程度,已经很好了。
古来多少皇帝,妒忌贤臣,残害忠良。
刘禅不贪恋权势,乐于放权,也足够信任下属。
纵使天资愚钝,也已经是一个合格的君主。
只可惜生在三国时代,天才横行,妖孽遍地。
在这大争之世,平庸成了罪过。
“请丞相放心,维必将尽心辅佐,万死不辞。”姜维郑重表态,杯中酒一饮而尽。
“我素来知你忠义,也知道你对汉室的忠诚,你我师徒推心置腹,必不能相负。”诸葛亮又夹了一颗青菜,放到了姜维的碗中。
“今日大朝会结束,陛下邀我在宫中详谈,提及你的封侯之事。”
诸葛亮继续道。
“封侯!”
姜维并没有太惊讶,早在前世,就封为当阳亭侯,后来又加封为襄平侯。
大丈夫封侯拜相,士人引以为荣。
生则封侯,死则庙食,是无数士人的毕生追求。
然而,
封侯非我意,但愿天下平。
侯爵之位,带来的不过是些许名利,这对于志在天下的姜维来说,却如浮云过眼,不值一提。
有着崇高理想的人,是脱离低级趣味的。
而且,侯爵只有“虚名”,相比于侯爵之位,姜维更希望能够得到“实权”。
比如大将军或者征北元帅之类的实际官职,有了这些位阶高的职位,做起事来才能不束手束脚。
然而,以姜维目前的资历来说,却还不够格。
毕竟加入季汉集团不过半年,纵使战绩再华丽,也不可能一步通天。
军队之中,元帅之职至关重要。
一般需要有老将压阵,而不是姜维这种年轻将军。
在季汉阵营之中,丞相诸葛亮是最合适作为元帅的人选。
如果诸葛亮坐镇后勤,那么前线的元帅多半是吴懿、赵云、魏延三人中的一个。
在这种情况下,侯爵之位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侯位,代表的不仅仅是俸禄,更彰显了身份。
一旦封侯,就可以抹平在资历上的鸿沟。
汉朝规定,非刘氏不能封王,非有功不能封侯。
这就意味着功绩得到了表彰,功劳得到了认可和嘉奖。
更关键的地方在于,侯爵是公认的能力证明。
甚至足以可以抹平资历的鸿沟。
再加上季汉本就开明,诸葛亮任人唯贤,并不囿于年龄资历,蒋琬费祎的年纪都不大,却都被诸葛亮慧眼识珠,短时间内就提拔到了高位。
因此,封侯一事,不仅是仕途晋升的必经之路,更是关系到日后“北伐指挥权”最终所属的关键一步棋。
自从姜维从吴懿手中接管了赤甲军,长期以来扮演的都是奇兵的角色,所领并非主力,而是偏军。
无论是街亭伏盾,还是驰援赵云,亦或者永安血战,还是上庸诱敌……主打的都是出奇制胜。
而用兵之道,从来都不只是出奇制胜这么简单。
兵法暗合奇正之道,不仅要出奇制胜,更讲究奇正相合。
但凡定鼎国运之战,都是大规模军团会战,绝非奇袭可以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