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声声慢(2 / 2)
吴妄想想师傅平日的说辞,木讷地答了句:“呃,管火的?”
深谙烧瓷精髓的陶师傅,立起烧瓷人的flag,呵斥道:“呸,是工艺美术师……也是最有气质的烧瓷人。”
此时的吴妄,十三四岁的年纪,正是豆蔻年华。五岁读私塾,念课文的活儿,绝对是驾轻就熟。虽然师傅给的书,内容从经典变成了课外读物,不过字吴妄是认识的。
陶师傅不忘在旁提醒道:“好好背背宋词,陶冶一下气质,《声声慢·寻寻觅觅》是李清照的词,千古名篇。身为烧瓷人,要展示个人的文化气质,总要有一首撑场面的宋词,这首最合适了。”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吴妄断断续续地念着,原本工工整整的叠词,被他念得支离破碎。
“别光顾着背宋词,要知道里面的意思,尽量把自己带入到宋词的意境中。”陶师傅在吴妄的耳边提醒着,声音近乎低吼。
上课总是严肃的,会有专人在旁看着,守着的是课堂纪律。师傅=先生,都是把学生引入象牙塔的人,那圣洁的高塔,也被叫做知识的殿堂。学堂里学到的,知识只是表象,气质才是内涵。既然师傅和先生的要求一样,那就简单了。吴妄还记得在私塾时做过的事,用在这里的表现就是,复刻一下,书声琅琅。
陶瓷搭上了历史,那就成了时尚,于是正值青春期的吴妄,解锁了时装。《宋词精选》里的插图,有宋朝儒生的图样,吴妄算是拿到了时装卡。至于做衣服的材料,村里人储备的大量布料,已经早早进了吴妄的仓库。
宋朝儒生时装卡+三尺纱三尺绢和三尺绸,就做出了宋朝儒生服。吴妄把宋朝儒生服穿上身,围着院中的水池散步,池中几朵睡莲相伴。穿了时装的他,气质分加成满满。虽然没有气质分,这一项内容,不过上了师傅的课,吴妄深有体会。气质是要用心拉的,用心多少决定了你的气质分,主要是这个可以得满分,用了心气质分就会拉满。
气质拉满的时装,穿上身的感觉,那就是俩字——“舒服”!宋韵崇尚简约之美,服饰的特点是,简洁质朴修身适体。宋朝服饰,习惯里面穿件汗衫,外面着件夹衫。虽然是时装,可吴妄一点儿也不马虎,对宋朝服饰,尽量做了一比一还原。就算他才十三四岁,也要穿出成年人的感觉,儒生服也要穿出才子范儿。
大明流行戴方巾,上至皇帝下至平民,在头饰上,近乎是统一穿搭。有个知名的贡生,觐见洪武皇帝,甚至把方巾戴出了名款,名为“四方平定巾”。听起来挺唬人的,可是和宋朝的帽巾一比,大明的方巾就显得简陋了。
宋人常戴起璞头,璞头常被戏称为包子头巾,名为头巾,实际上是顶帽子,会更讲究地把头发包起来。宋代儒生还有个癖好,喜欢在帽檐两边加两条帽带,站在船头,被烟雨江南的微风一吹,帽带飘起,飘逸洒脱。配上当时的文化氛围,儒生立马晋升为才子。
这让吴妄想到了个主意,来了丢丢灵感。人家宋代儒生,都是在烟雨江南,吹着江风吟宋词,吟出的绝对是才子的气质。“我老大不小了,窝在家里边,在师傅的眼皮子底下,对着书本朗诵,能通过才怪?”
吴妄做了个计划,换个环境背宋词,让师傅看到的同时,也能让村里的那些老艺人看到。就算赚不到师傅的赞赏,凭咱跟他们往日的交情,起码也能听到那些叔伯婶婶们的夸赞。
还是那条进山的路,只不过熟悉了大窑村状况的吴妄,这次选了条师傅看得到的路,郊游的地点,在陶师傅工作的瓷窑附近。在瓷窑前的露台上,吴妄放下盛放食物的匣子,里面的酒在温着。吴妄吟着宋词,矗立在露台之上,山坡的风吹过,一身宋代儒生的时装,飘逸洒脱。
吴妄不敢造次,装成了乖宝宝,背着宋词,感觉师傅就在身后。李清照的词,被他吟得声行并茂,真有了一股伤春悲秋的味道。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吴妄吟着,感觉师傅就在身后,向他走来,脑海里尽是,陶师傅低吼着的画面。想到这,立马精神一震,背《声声慢·寻寻觅觅》的同时,还学着戏腔里的小生,漫步走上几步,抬眼看向远处的山林,一副被黛山碧水陶醉的样子。
师傅就在不远处,该是能把吴妄想象成宋代才子了吧,吴妄这么想着。可是他还在大明,宋代的事,就只是时装箱子里的一个储物格而已。揭开了烧瓷的历史,只是龙泉青瓷,属于宋窑的那一小部分神秘面纱,被吴妄窥到了一个角落。
虽然为郊游备了酒,可一个豆蔻年华的少年,谁敢当着师傅们的面喝酒啊?何况吴妄为了应景,光顾找温酒的木炭了,连盘下酒的花生米都没准备。不过师傅们喝得挺痛快,见吴妄给他们送的酒,还是温着的,一个个笑容灿烂,对喝酒前的宋词朗诵表演,就更是赞不绝口。
还是如常的早晨,陶师傅又换了身干净衣服。那种蔚为壮观的气势,没有退减,甚至连方巾都换了条新的。兴许是又要开新课,吴妄早提前有了心理准备,在心里默念,“老东西,我在这等着,你来呀!需要温什么都不是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