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读书人不应只有皓气长歌(1 / 2)
第144章 读书人不应只有皓气长歌
朱由崧认真研究了明朝的县政后,发现太操蛋了。
一个县那么大,有的县人口几十万,但是有朝廷正规编制指派的官员只有四人。
这四人分别是县令,县丞,主簿和典吏,其中典吏还是个连品级都没有的官,称之为“未入流”或者是“流外官”。
县衙共有六房,分别是吏房、户房、礼房、刑房、工房、兵房,对应朝廷的六部,还有一个专管公文档案的承发房。
这些都是由地方上的小胥吏担任,在吏部挂个名,并没有中央朝廷的正式编制。
而且一个县令的权力也太大了,和要管的事太多了,极少有人能胜任那么多繁重政务。
所以县衙大小事务都被把持在这群小吏手中。
一方县令往往压不住这些地方小吏,县令心里讨厌和看不起这些地方胥吏,又因为政务繁多,不得不倚重这些胥吏办事。
最后造成行政者无权,有权者非行政决策者的混乱局面。
明末中后期时,考核一个县令的政绩标准,又完全是以催征为主,全国各县官吏无不“日夜从事,唯急催科”。
所谓的灭门知府,破家的县令,就是这样来的,都这样了加上天灾,自然就官逼民反了。
顾绛可是科举考到27岁,连个举人身份都还没呢。
陛下的这种新政制度和他脑海中的一些想法又完全一致。
明朝知府这种地方官,只是从五品和正五品官阶,现在朱由崧的威望,还是完全可以直接自主提拨的,只有那种三品大员才不是他能随意提拨。
县衙六房长官为正九品,其他小吏为从九品。
朱由崧叹息一声,
朱由崧现在把自己的想法和顾炎武说,他想尝试一下改革,把县衙的吏员纳入官身考核。
读书人认为自己寒窗苦读数十载,才混个官身,那些低贱的胥吏居然给官身,这还了得。
朝廷失去的税额田被官僚士绅衿地主利用“飞洒”、“诡寄”等手段侵吞了。
什么清军御史、巡盐御史、巡关御史、巡茶御史、提学御史等等。
“臣必殚精竭虑,不敢负陛下所托。”
朱由崧决定让顾绛去做归德府暂代知府一职,由他去主持改革,自己在背后支持他。
顾绛听说陛下要把地方胥吏纳入官身考核,眼珠子都瞪大了。
归德府现在是前线大后方,可以特事特办,皇帝弄几个地方职务,悄悄的进行改革,别人想不出什么。
地方上的州县官弄不清他们的身份职权,有时连朝廷中央大佬也弄不清楚。
“军人不行就去参军,胥吏不行,就去做胥吏,不要光盯着上面的位置,而是应当从基层做起,去建设大明,经营大明,造福大明。”
这些出巡御史品级不高,但是以皇帝钦差身份巡查各地,权力大得不得了。
朱由崧把归德府作为一个改革试点区,因为现在那里阻力小。
“读书人不应只有浩气长歌,也应身体力行去感悟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