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落雪(2 / 2)
“有,怎么没有啊。”高杰大加肯定,他情绪激动道:“这些闯寇啊,要我说真是该死。危害百姓,这好几个村子都给他们屠了!”
呵,怕不是成了你高将军的战功了吧?左晋在心里面暗讽道,但他是无论如何也不敢说出来的。毕竟他现在还在高杰军中,得罪了人家,自己这条命搞不好就是坠马而亡了。
“嗯。”左晋点点头,也不点破对方。他在和高杰继续扯了一会谈后匆匆离开了高杰所驻扎的村子,向自己的队伍靠去了。
“操!”左晋在离开村子一阵后才在嘴中骂出了一个字。而哲布和黑熊二人都默默的看着他们这位千户,但左晋再没有发声了。
他只是铁青着一张脸,在沉默中返回了自己的队伍。
“左千户怎么了?”这是回去后薛仁义问二人的,在哲布将实情告知后,薛仁义也不免的大骂了一句。
但骂又有什么用呢?高杰依旧在享用劫掠而来的女子,他手下的士兵们依旧在乐此不疲的杀良冒功。
他们可以做的唯有在路过村庄时为那些尸体们收敛而已。
“呵。”在半夜时左晋突然苦笑一声,他望着天上的星空。一股无可表明的苦涩正在他内心涌出。
寒风缓缓在其的耳畔吹过,但左晋无动于衷。他坐在一块石头上,默默的看着眼前摇曳的火焰。在火光在闪烁着,左晋的内心也在随着这火光闪烁。
孙传庭败了,自己也要跟着重回陕西了。可是回去后又可以干什么呢?继续去清查所为的田侧和练兵吗?
然后继续看着其他友军为害一方?
左晋不乐意这样。
左晋从军时为的是驱逐鞑子,为的是保家卫国。但是他现在只能和农民军继续着战斗,他只能看着友军欺凌百姓。
要是有酒就好了,左晋心想道。他心里面自知,孙传庭是不会收拾高杰的。高杰作为贺人龙的后继,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更何况现在高杰手里残存的兵将是最多的,有近五千人马。
“左千户。”一道熟悉的声音从左晋身后传来,是薛仁义。
“你怎么还不睡觉?”左晋挪了挪身子,在火堆旁给薛仁义腾出一个位置来。
“我…”薛仁义苦笑一声说道:“我刚才领着那些人才回来,村子里面的尸体我都掩埋好了。”
“噢。”左晋点点头,过了许久才从口中冒出一句话来。“我替那些村民们谢谢你了。”
“左千户参军后没有和长官杀良冒功过吧?”薛仁义一边说着一边从身旁拿出一支树枝往火堆中添柴。
“没有。”左晋淡淡的回道。
“我杀了不少。”薛仁义苦笑道:“我那时是和大同的长官们一起出去的,我依稀还记得我杀的第一个人。”
“那个家伙是个啥也没有干的普通牧民,他的身上别说刀刃了,连赶羊的鞭子都是破破烂烂的。当时我的百户和我说,‘去!宰了他!宰了这个蒙古人的探子’”薛仁义的眉毛不由自主的低垂下来。
“听到这话我自然是不肯,但是又无办法。你要是不干,百户们会以为你要告密。在挨了一顿拳脚后我被迫将自己的刀刃握住,一步一步往那个牧民那里靠。”
“牧民的腿早就被百户们的手下打断了,他一边在求饶一边在哭诉。他说他家里面有两个女儿,大的还不过十三岁,小的更是刚刚长牙。可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薛仁义一边说着一边一边深长的叹了一口气。
他舔了舔嘴唇,语气里带着悔恨和哀伤。
“那时我也害怕,百户们说不杀他就杀我。我哭哭啼啼的走到那位牧民面前,往他的肚子上来了一刀。我本来是想给他一个痛快的,但我也害怕,害怕的连刀都拿不稳。”
“牧民在受了一刀后当即便倒在了我的身上,他没有,嗯…他没有咒骂我,他依旧在求饶。我记不清他说什么了,但一直到百户来扯我,我才终于将他从我的怀里推出。那个家伙血流了一地,在死的时候口里依旧在喃喃些什么。”薛仁义揉了揉眼睛,他的一双眼眸此刻稍稍有些泛红。
“是求求我不要杀他的,但他那时又怎么可能活呢?百户们看上了他的人头,打算靠这东西去换酒喝。”
“在百户们扯开我时,那一位牧民依然死死抓着我的手,他在我手上扯出了两道血痕。但我当时害怕极了,我连疼都感觉不到。我只知道我也是一个杀良冒功的败类了。”
“左千户,我其实很感激你。我感激你是一个正常人,你不会为了钱财要属下去干那些肮脏事情。你也没有必要太过愧疚,这些杀良冒功的人迟早会有报应的。”薛仁义像是为了肯定自己的结论一样,又重复了后半句话:“他们会遭报应的,一定!”
“嗯。”左晋苦笑着点了点头,他像是嘲弄一样说着:“如果我的官职在高一点就好了,之前在兴村也是,我的官职如果在高一点就好。”
但官职高了左晋就有办法杜绝这一现象吗?答案是否定的,左晋所想对抗的不是一两个参将和将军,他所想对抗的是一整个腐朽的制度。这一个制度如同是食人妖怪一样,将无数的生命都无情吞入腹中。
留下来的唯有伥鬼和一地的尸骸。
“大不了,咱们去投…”薛仁义没有说下去了,有一队巡逻的人马正从左晋一行人的后方经过。
“你后面有查到那个牧民的家吗?”左晋问道。
“呵。”薛仁义在苦笑一声后长长的叹了一口气:“查到又能怎么样呢?牧民的大女儿被人强卖到了青楼,小女儿则被她崩溃的娘亲一同带着跳了河。”
“啊……”左晋没有再说话了,随着一阵又一阵的寒风天上开始飘起了雪花。两人不约而同的向着天空望去,六角形的雪花正随着寒风落在这一群溃兵们的身上。
崇祯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河南的第一场雪有些姗姗来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