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朝廷惊变(三)(1 / 2)
七月二十五
穿越以来第一次早朝,奉天门已经是黑压压一片了,在京五品以上官员都来了,无论京官还是在京述职的,还有任职期满在京待补职的,大几百人的规模,可谓是空前壮观。
崇祯着龙袍,带翼善冠,登上宝座。四周新近整编的锦衣卫大汉将军们各个威风凛凛,近前的带刀侍卫,全都是人高马大,威武雄壮;远处的持枪侍卫,枪尖向天,寒光闪闪。
众臣按品级班列排好,行三跪九叩大礼,高呼万岁,礼毕战列两边。
有鸿胪寺官员高声唱喝,“万岁临朝,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明朝时期,上朝分大朝和常朝,常朝时一般都是太监唱喏,大朝则是由鸿胪寺官员唱喏。
随后,内阁首辅陈演,次辅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蒋德璟,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魏藻德,右副都御史方岳贡,吏部右侍郎李建泰,兵部右侍郎张缙彦,刑部右侍郎孟兆祥,兵部左侍郎王家彦,相继奏事。
崇祯高坐于宝座之上,就像是木雕泥塑一般,看着诸位大臣一一奏事,也不回应,多亏一旁的鸿胪寺官员机灵,看着崇祯不说话也不动,就不停的敷衍道:
“陛下已知,请先退下待旨。”
里里外外数百位大臣面面相觑,心里大都纳闷了,不由得互相交头接耳起来:
“皇帝今天什么情况?傻啦?没听说呀?”
“哎,哎,哎,小声点,会杀头滴”一些胆子小的官员好心的提醒着周边那些嘴没把门的人。
“皇帝连续五六天不上朝,这今儿好不容易上朝了,还木雕泥塑般的,一言不发,属实奇葩。”
乱乱哄哄说什么的都有。
左都御史李邦华和左副都御史施邦曜位置挨着,他俩今天都没有奏事,不是没有事奏,而是事先就约定了今天不奏事,不说话,不表态,看情况临机决断。施邦曜用胳膊肘轻轻蹭了一下李邦华,冲着皇帝的位置使了个眼色,那意思是说,今天皇帝怎么了?
李邦华也不答话,拿眼睛向附近的大汉将军望去,施邦曜的眼睛也随着李邦华的视线移动。
好嘛,这一看,吓了施邦曜一跳,只见不知道什么时候,后面除了大汉将军外,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多了两列带刀的锦衣卫,各个面无表情,一句话不说,就那么站着,手搭在刀柄上,做出随时拔刀的姿态。
看到这里,施邦曜倒吸一口冷气,小心的说道:“这不会是要武力镇压吧?”
李邦华摇摇头,冲着施邦曜点了一下头,施邦曜明白了,这是让他做壁上观啊。
这时,左中允李明睿忽然由班列中挤了出来,因为他官职低微,不过正六品,所以在班列中也是站在了后排,出班奏事自然要挤出来了。
李明睿举着奏折,向上拱手说道:“臣左中允李明睿有本奏”
这边鸿胪寺官员见皇帝没有反对,便喊道:
“准奏”
“启奏陛下,如今闯逆兵锋正盛,而我朝国库空虚,兵疲民竭,虽尚有百万之师,却分散于四海之内,急切间不可集结,纵使集结尚需饷粮支持。倘若勉强为之,空耗国力,实与国无益;却顾唯有南迁,可缓目前之急,待休养生息,内安百姓,外练精兵,后可以徐图征剿之功。天命微密,当内断圣心,勿致噬脐之忧也。臣一腔忠言,望圣上思之慎之。”
说罢,双手高举奏折,跪了下来。
“一派胡言,”忽然班列中冲出一人,手举笏板,作势要打的样子。
但是他并没有打李明睿,而是走到另一边站定后继续愤怒的说道:
“陛下,此贼误国,请陛下诛之。”
众人这才看清原来是兵科给事中光时亨。
内阁首辅陈演,用眼睛睨了一下旁边的魏藻德和蒋德璟,面露微笑,点了点头,两人则是微笑着默默回应。
这时,光时亨继续说道:
“陛下,依祖制,君王死社稷,国都不可轻废。”
停顿了一下又继续说道:
“况,祖宗陵寝尽皆于此,南迁之后定为贼寇肆虐,陛下心安否?”
抬眼看了看崇祯,见他还是木雕泥塑般的,一点反应都没有,就继续又说道:
“如今孙传庭尚有十万精锐,屡破闯逆,关东铁骑近在咫尺数日可回;岂曰无兵?”
“陛下,臣闻陛下近日又重整京营,想必定能提升京营战力,此皆向好之事,在形势无法挽回之前,轻言南迁,必误国误君啊。”
说罢,光时亨也跪了下来,眼里还挤出了几颗眼泪。
这时,大臣们纷纷议论起来,大多数大臣都被光时亨这番言论打动,不住的点头称是。
那边,吏部给事中吴麟征也站了出来,高呼:“臣附议”。
随后,给事中汪维效,孙成泽也出班高喊:“臣附议”。
这边,兵部侍郎金之俊出班道:“臣有本奏”
“准奏”
“光时亨所言不妥,关东铁骑一旦回防,辽东建虏定趁势起兵,若建虏再临京师,是问,谁可与挡?光时亨你行么?”
“孙督师陕西虽拥兵1万,但闯逆百万之众,不宜主动出击,而应步步为营,缓步后撤,以待良机歼敌。此消彼长,一旦形势突变,到时再想南迁,无望矣!”
金之俊忽然拔高音调:“陛下,请陛下速下决心,勿遗时机。”
随后,来京述职的蓟辽总督王永吉,被免职的原蓟辽总督赵光抃(这个赵光抃虽然总督职务没了还挂着右佥都御史的衔,所以也来参加朝会,太仆少卿万元吉,给事中熊维典,也站出来,附议南迁。
这下热闹了,朝堂上炸锅了,两边都争论不休。
崇祯,正襟危坐,冷眼旁观,一句话不说。
这时又有人站出来说道:“臣山东武德兵备道签事雷縯祚有本奏”
声音高亢,一下子镇住了朝堂,大家都愣住了,这怎回事?
原来,这个雷縯祚是奉崇祯(原来那个崇祯命令来京师辩论的,因为他参奏前辽东督师范志完“纵兵淫掠,折除军饷,构结大党”。所谓的构结大党,指的是范志完是周延儒一党。实际上明朝后期党争严重,互相倾轧,是是非非说也说不清楚。因此原来那个崇祯将范志完下狱,再令雷縯祚回京师作证。
见朝堂一静,雷縯祚清了清嗓子道:“国事虽然糜烂,但还不到不可收拾地步,因此,臣认为南迁之意可缓,目前当务之急是整合兵力,汇聚于孙督师麾下,这样必能遏制住闯逆势头,为朝廷赢得缓冲之机。”
此言一出,又是嗡嗡嗡的议论声在四面八方想起。
这时,兵部左侍郎王家彦出班冲着雷縯祚道:“此言一半对一半错,南迁事大,岂是一时半刻可以完成的?”
然后又转头冲着崇祯拱手道:“陛下,雷縯祚所言亦有理,可集结兵马由孙传庭督师统领缓缓后撤寻机歼敌,同时京师亦应组织南迁。”
谕德方拱乾,给事中朱徽、沈胤培、袁彭年几人也出班道:“臣附议”。
“尔等皆误国奸贼也”兵部右侍郎张缙彦高呼着出班道。
随后张缙彦也冲崇祯拱手道:“陛下,南迁之议者,皆欲效宋之秦桧也。”
这话已出,朝堂上又哗然了,这不是侮辱人吗!
顿时,朝堂上乱哄哄一片,张缙彦挥挥手,说道:“诸位同僚听我一言”
“诸位同僚听我一言”
连说了三遍,朝堂上声音渐渐消失,大家都好奇,看他说什么!
张缙彦清了清嗓子说道:
“如今国家局势危如累卵,辽东也好,陕西也罢,都是兵力胶着,一退就可能是一败千里,溃不成军了,不退可能还能吊住这口气,为今之计,不是南迁之议正确与否,而是如何顶住压力,不使军心溃散啊!”
“此番孙督师出征,若是大胜,则国安矣,暂时无忧,可缓图后策,若孙督师败绩,则国危矣,必然南迁。”
缓了口气,张缙彦继续说道:“若彼时陛下南迁,可令吴三桂等弃守山海,率辽东精锐一同退往南都,这样放建虏进关,令建虏与闯逆互搏,彼此消耗,这样,待我朝缓过劲来,定可复收失地,中兴我大明啊!”
说完之后,朝堂上短暂的沉默了片刻,随后便是各种意见激烈的争论起来。
一时,朝堂上更乱了,鸿胪寺官员大声呵斥肃静,全然无用了。
“好,一锅水搅浑了!”陈演一边偷偷瞧着崇祯,一边暗暗得意。
争论吧,朝堂之事,往往就是这样,最后争论来争论去,就不了了之了。
“看来大家都是明白人,立于朝堂之上,能看不清问题吗?看清是一回事,说不说,怎么说,是另一回事,为了各自的利益,这些人也是够拼的啊”崇祯端坐宝座上,不动声色的暗自想着。
别看他们这些大臣可以这么肆无忌惮的议论,但是要是等到写历史,就不这样了,他们会根据历史结局,往能给自己开脱,表现自己忠义的方向去写。这就是历史的真相啊!所以说决策是很难的事,说起来头头是道,听起来个个有理,可是怎么决策呢?这就是每个历史时期人物不同命运的根本区别之处啊!
话说到这了,其实还是把皮球踢给了皇帝,也就是说,最后必须要皇帝自己说出南迁来,这样,以后无论谁写历史,这个南迁或亡国的责任都是皇帝一个人背着。
要不怎么说,后世的人通过读历史,能很简单的看出谁忠谁奸,但是如果你自己就在现实中,就在“局里”你就很难看清真相了,这就叫做“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啊!
所以,一个人只有把自己从错综复杂的具体事情中“摘”出来,站到一个很高的高度上才能一窥全貌。这就叫“高度,看清事实;角度,决定成败”。
真实历史上,崇祯就是因为不想接这个皮球,从而耽误了南迁最好时机,最后只能无奈吊死景山了!
那边,李邦华本来想着出班给个折中的策略,就是先令太子南迁,可是昨日在乾清宫与皇帝交心之后,他已经打消了这个念头,他预感到皇帝已经不是自己以前认识的那个皇帝了,他知道皇帝昨日召见了那么多大臣,全都是一对一奏对,然后今天开大朝会,一定是所图甚大,所以他今日非常淡定,也和皇帝一样,木雕泥塑般的站在班内一言不发。
崇祯眼光落在范景文身上,但见他同样不闻不问,好似老僧坐定般的,他旁边站着正暂时停职准备接受调查的前蓟辽督师范志完和赵光抃,再往后看竟然还有已经赋闲在家的原吏部尚书郑三俊,看到这个人,崇祯颇感疑惑,暗暗思量,“此人此时不是应该回老家了么,怎么还在京师呢?”虽满腹疑问,但是也没有任何动作。
思虑间,下面已经打起来了,原来是李明睿气不过,大骂光时亨不顾国家与皇帝安危,在没有任何把握的情况下鼓动皇帝死守京师,等于是将皇帝置之死地。光时亨一听他这番言论,哪还管那么多,上去就是一个“冲天炮”,直接打在李明睿嘴上,李明睿嘴唇立时就被打破,这也幸亏李明睿下意识的一偏头,要不门牙非给打掉不可。光时亨不依不饶,还要上去打,李明睿一看不好,就往旁边绕,躲着不让光时亨打到,因为附近人太多,李明睿又绕着这些大臣们跑,弄得大臣们怕被打到,也纷纷躲避,这样整个班列队伍就散了,一个个四处躲闪,乱哄哄一片。
而几位辅臣就像没事人一样,不闻不问,也许明朝朝堂有一言不合就撸胳膊挽袖子上的习惯吧,大家也习以为常了,旁观者有摇头叹息的,有厉声喝止的,也有掩口偷笑的,更有甚者,还有击掌叫好的……
崇祯目光瞬间变得凌厉起来,他看了看锦衣卫指挥使李若琏,李若琏也正看向他,两人目光一对,李若琏马上明白了崇祯的意思。
李若琏排众而出,大声喝道:“大汉将军何在”
“在”整齐的应声响起。
“将闹事者拿下”
“喏”
就近的大汉将军们一下子出来十几个上去就将光时亨和李明睿按倒在地上,李明睿到也罢了,不吭声顺势跪地;光时亨却不服不忿的,一边挣扎一边大喊:
“臣无罪,臣打的是误国奸贼”,
“臣无罪,臣打的是误国奸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