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新生(1)(2 / 2)
余玠之子余如孙,取“当如孙仲谋”之义,后改名余师忠,历大理寺丞,后为宰相贾似道所杀。
余玠,堂堂的大宋两大“军神”之一,暴死于大宋皇帝和文臣之手,家破人亡,大宋焉能长存?
“吕文德,少年英雄,书生意气。人生五宗罪,傲慢、嫉妒、暴怒、贪婪、色欲。你可要记住了,切不可犯!”
面对少年的吕文德,赵竑板起脸,一本正经叮嘱道。
七宗罪里的“暴食”和“懒惰”,被他选择性地放弃了。
讲武堂的学员,堂堂的大宋军人,何来懒惰和暴食一说?
“学生谨遵校长教诲!”
吕文德满脸通红,抱拳行礼。
吕文德,南宋末名将。以抗击蒙古起家,转战江淮、荆湖、四川各地前线达30多年,多次击退蒙军。吕文德任人唯亲,并与权臣贾似道勾结,拥兵自重。南宋朝廷对吕文德极为倚重,不仅让他建节两镇,还封他为卫国公。1269年,吕文德病死,谥号“武忠”。
吕文德可谓南宋抗蒙的中流砥柱。他为人诟病的是他大量起用族人和同乡,形成庞大的军事集团,甚至有将家族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的嫌疑。
用人用其长,吕文德的这些缺陷,就需要金陵讲武堂的教诲,以及朝廷的及时敲打了。
“曹友闻,文武双全,忠义无双,浑身是胆,可堪大任。努力吧。”
对曹友闻的评价,显然又比余玠和吕文德高了一些。
曹友闻,南宋名将,宋初名将曹彬十二世孙,以忠义闻名。端平三年,与蒙古大军大战于蜀口大安军,与弟曹友万俱战死。
历史上的进士,妥妥的读书人,却来报考金陵讲武堂,忧国忧民之心尽显。在蜀中平原上,曹友闻与素称“骑射无敌”的蒙古军野战交锋十余役,几乎毫无败绩,放眼当时,难有匹敌之人。
曹友闻兄弟二人,倒是不用他操心,放心大胆使用就是。
看到下面铁骨铮铮、雄壮异常的孟珙,赵竑又是另外一种勉励。
“孟珙,我对你的期望,那是……相当地高啊!”
孟珙,南宋防御大师,出身将门,曾祖孟安、祖父孟林都为岳飞部将。早年随父孟宗政在枣阳抗金,其父死后接管忠顺军。
端平元年,孟珙参与蔡州之战,联蒙灭金。宋蒙战争爆发后,统领川蜀、京湖两大战场,以一人之力统御南宋三分之二战线上的战事。
淳祐六年,原南宋镇北军将领、时任蒙古河南行省长官的范用吉暗中向孟珙请降。孟珙大喜过望,急忙上书请求朝廷予以批准,但宋理宗不许。孟珙心灰意冷,主动上表请辞,宋理宗马上批准,让孟珙致仕。同年九月,孟珙于江陵逝世,享年五十二岁。
孟珙和余玠,南宋抗击蒙古的两大战神,都在宋理宗这个大头怪手里枉死,宋理宗自毁长城,可谓干的漂亮,何其愚蠢无耻。
这大头怪还想抢自己的皇位,要是让他得逞,大宋还有救吗?
“校长教诲,学生谨记在心!”
孟珙抱拳行礼,郑重而言。
看来皇帝对自己,确实是寄予厚望。
“刘克永,十八岁,刘克庄之弟,喜读书不喜功名,你也来了!”
“学生谢校长救家兄性命!”
刘克永红着脸,也是抱拳行礼。
刘家兄弟郁郁不得志,谁知兄长忽然成为朝廷大员,而自己也进了金陵讲武堂。刘家,算是苦尽甘来了。
“陆元廷,弓马娴熟,力大无比,一代大家陆放翁之孙,希望你好好学习,有朝一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吧。”
“千古男儿一放翁”陆游的子孙,一根铁棒,神力惊人。整个讲武堂,也许只有曹友万和他气力相当。值得好好培养一下。
“辛肃,生子当如孙仲谋,千万不要辱没了你祖父辛稼轩的一世英名!”
又是“南宋第一猛男”辛弃疾的后人,虽然才华远远不及祖父,但也算英雄有后了。
看到高大威猛的魏近愚,赵竑莞尔一笑。
“魏近愚,桀骜不驯……不错,你还是来了金陵讲武堂。我是高兴的非常!”
“校长,那是学生以前,现在已经不一样了!”
魏近愚脸上泛红,赶紧为自己正名。
“很好!魏近愚,好好在讲武堂磨砺,我期待你的表现。”
赵竑赞赏地点点头,从他的身旁走过。
“真志道,慷慨豪迈,纨绔不羁,但过于随遇而安,韧劲不足。你好自为之吧。”
他的老师真德秀的儿子,性格和善懦弱,也不知道能不能撑过讲武堂的训练。
“薛坦,谨慎有余,胆略稍稍不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宰相薛极的孙子,和他在军器所共过事,人还是不错。
至于薛极的其他两个孙子,一个来了金陵讲武堂,一个去了金陵大学堂。
这是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的投机心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