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社交圈子(1 / 2)
在噤若寒蝉的动物世界里,它们的社交圈子非常之单薄,社交密度相当之羸弱。
除了蚂蚁蜜蜂这样先天的机械化部落外,大多数动物的族群规模都只能维持在三五十左右。
可一旦拥有了语言,人类的族群规模却能大到遮天蔽日,社交半径更能远到九霄云外。
无论你们过去熟不熟悉,甚至都没打过照面,但只要相互拉上几句家常,很快就能建立良好的友谊。
譬如,部落周围的两拨猎人忽然在山谷里偶遇,由于双方相互都不熟悉,他们顿时一脸茫然。
可是很快,两拨人中资历最老的猎手就主动从人群中站了出来,不是对峙,而是寒暄。
尽管张三李四彼此之间并不熟悉,但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却惊讶地发现,张三的师父居然是李四的表舅。
这下可好,原本剑拔弩张的氛围,瞬间就烟消云散了。
朋友的朋友也是朋友,他们不仅能迅速打成一片,保不齐还能通力合作。
假如同样的画面出现在猴子的世界里,会是怎样?
由于双方互不相识,气氛开始变得十分微妙。
都是年少轻狂的猴子,你瞪着我,我瞅着你,你不让我,我也绝不饶你。
最终非但不能成为朋友,反倒还会两败俱伤。
所以,它们通常只能构筑规模微小的固滞部落,而智人却能仰仗语言,随心所欲地组建规模庞大的灵活族群。
不过,因为智人每迁徙到一个地方,往往只能在方圆十里狩猎采集。
一旦超出十里范围,就无法做到早出晚归,而在野外留宿是极其危险的,除非迫不得己,没人会去越界。
可十里之内的自然资源又是有限的,以至于他们虽然有能力构筑成千上万人的部落,但真实的社群规模也只维持在三五百左右。
他们四海为家,很少搭建固定的房子,通常都是栖息在山洞里或石窟中。
实在不行,就砍伐几根树木,收割几捆稻草,顺手搭建一个简陋的草棚。
常年浪迹天涯,哪里水草丰美,他们就搬到哪里,哪里森林茂密,他们就迁往哪里。
他们制造的工具也非常轻巧,没有大型的武器装备和生活用品,只有像标枪、弓箭、石斧、箩筐这样能够随身携带的小型工具。
他们就是一群活在当下的布衣男女,今朝有酒今朝醉,翌日来忧翌日愁。
采猎社会绝不像现代社会这般纸醉金迷,上古先民更不像现代人类这般身不由己。
每天清晨,天还没亮,就被闹钟吵醒,一番苦苦挣扎,还得睡眼朦胧地出门,赶公交挤地铁。
就算公交把他们摇得头昏目眩,就算地铁将他们挤得筋骨酸软。
他们也得迅速收敛愁容,开启一天繁重的工作。
白领工人坐在办公室里冥思苦想,写文章、定战略、见客户。
忙活一天下来,神魂颠倒,心烦意乱。
蓝领工人站在太阳底下肩挑背扛,扎钢筋、搬砖瓦、和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