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思想转变(2 / 2)
下午,罗氏给王凝之戴了一个草帽,顶着烈日便领他收稻子去了。
不过光收稻子还不成,需要用稻簟是晾晒,他们两人一个割稻子,一个晒稻子,分工明确。
接下来这几天,每天并没有什么稀奇的,王凝之闲余时间除了打听消息,询问农村现实状况,便是与罗氏聊聊天,解解闷了。
……
第三天的申时,王凝之晾晒好了稻子,趁着太阳尚未西落,告别了罗氏一家,惜别之时,还被罗氏硬塞了一路上的干粮。
经过这三天的奔波调查,王凝之发现了许多现实问题,需要他回县衙解决。
不过这些事情不难处理,钱唐的地主恶霸而已,王凝之作为县令官,掌握县兵,另有太守王羲之掌控的郡兵,加起来少说有三千人,还处理不了一群地主恶霸那真是蠢货了。
钱唐最严重的问题,是土地兼并问题,钱唐土地几乎都被大大小小士族和地主占有了,达到了惊人的九点二成,也就是百分之92%的比例。
可以说,东晋农民的人均占地率都不如清末那个黑暗的时代,情况之恶劣比前世的土改更甚许多,这还是经济发达的钱唐县。
而占钱唐总人口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雇农、佃农、贫农,所占耕地竟连百分之五都不到,即便加上半自耕农、自耕农、富农,也不过百分之十八而已。
东晋官府的剥削,丝毫不逊色于奴隶时代,各种徭役、税收琳琅满目,繁杂之多,办法之严苛,让人触目惊心。
东晋的徭役有劳役、杂役、军役三种,税收则更多了。
自秦汉时期便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税收制度,有田税、田赋附加税、人头税、牲畜税、佐税(交易税、店铺税、关税、市税、酒税等等。
综上所述,可见那些说封建社会税收不完善的人,简直是胡扯,古人的智慧可不比现代人差,除了没有先进思想和洞察历史的经历以外,再无什么尤越了。
封建社会的贫民百姓们不只被官府残酷压榨,还有地方上的士族和地主。
他们加租加息、放高利贷想着法子剥削百姓,平时横行乡里,称霸一方,手段虽然不如后世集封建大成于一身的民国时期,但差不多少了。
王凝之之所谓能感同身受,第一是他清楚的知道什么是剥削,什么是阶级。
第二他亲眼见到了,这种极其沉痛,又触目惊心的经历,没有亲眼看见是绝对无法感同身受的。
所有人都清楚,共产主义才是人类社会的最终的形态,而资产阶级还在换着法子剥削,这就是他们无法感同身受的原因之一了。
而王凝之不同,因为他前世本就生活在社会主义的国家,在那里,每一个都清楚什么是剥削,每个人都读过马列毛。
当他来到这个充满剥削封建社会,看到饥寒交迫的百姓,他的心怎能无动于衷,怎能不留痕迹的走一遣呢?
以上两点,便是他从“利己思想”转变为共产主义思想的原因了。
每一个的欲望是不同的,但终究会到达一个突破不了的极限,他常常想,自己这样潇潇洒洒,坐享齐人之福一辈子,真的有意义吗?
重活一世,他还要当那个明明清楚自己被无限剥削,还要继续无限空想的共产主义者吗?
人生什么意义究竟是什么?王凝之心中有无数的答案。
但他今日确定的是,有朝一日,看到人们过上永不被剥削的生活,便是他人生的最大的理想。
不过也只是理想罢了,剥削不会永远存在,但它可以存在万年,这正如梦境一样。
不过,人们有能力减少社会剥削,后世的资本主义一开始的目的,其实也是减少封建的剥削。
先说长远一些的,宣扬《礼记》中的公有制“大同理想”开民智,便是间接减少的措施,不过有两个前提,印刷术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眼下的,王凝之并不能急于鼓动贫苦的广大农民斗争,也不能实行均田制和土改,因为这是自掘坟墓的方式,他目前没有实力承受天下士族地主们的围攻。
只能先掌握钱唐县,宣传大同思想,扩充班底,再一步步的谋取东晋的最高权力。
在两千万人口的东晋,难道还出不来几千个信奉“大同思想”的农民吗?王凝之是不相信的。
信奉大同思想的人不需要太多,没有能力或犯错误也无妨,后期可以慢慢改造,人们总是在犯错误的路上,这才能使其变得更强。
王凝之曾经见识过,一群有信仰的人聚集一起所汇聚的力量,好似排山倒海、坚不可摧。
即便是只有几百个“大同思想”的人联合一起,也绝对不是封建的官老爷可以抵抗的,拥有飞机大炮的资本老爷也是不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