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回 巧借巨饷(2 / 2)
其实对眼前这个煊赫荣显的家伙是什么德性,他一清二楚。
此人之所以叫“红顶商人”,就是因为他的致富途径,乃是官商之间的权钱勾结。
所以他能迅速堆积起如山的财富,那肯定不可避免地卷入肮脏的政治漩涡。
奸诈弄假,永远不会成就一番事业——听说这是他的口头禅,鬼知道是真是假。
要不说为官圆滑,无商不奸,想必面前这家伙是又滑又奸。
他听完这些话,沉思良久,开口第一句话就是:
“你……你们借得起这笔钱吗?”
高元哏了一下,答道:
“回大人,借不起,我们自然就走了。”
徐归泉盯着他的脸,双目如钢锥,扎得二人局促不安。
很快,他干笑几声,问道:
“要走的话,礼物可就收不回去了!”
“收不回去就收不回去,大不了我们找下家”,高元保持着自己的堂堂威仪,绝对不能服软,否则就被反将一军了。
徐归泉“啧啧”几声,手中不停地盘着那串十字架:
“那欢迎你找下家咯!你们啊,还是太年轻,也不知道打听打听,放眼整个天国,谁借得起这笔钱?”
有了垄断,就敢坐地起价,佩服佩服!
高元张口结舌,冷汗涔涔而下,眼看就要输了气势。
紫绡脸上一副亲切关怀的表情,用语重心长的腔调说:
“知道大人您是吃皇粮的,受着天王的隆恩,应该尽心办事,方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打了这么久的仗,不知道南楚天王府的国库里,还剩几粒米几文钱?”
“恐怕是耗子进去了,也会自杀吧!”
徐归泉一听这话,笑逐颜开,平心静气道:
“小姑娘,你的意思是,本官应该毁家纾难?”
“大人总得要对天王有个交代吧!”紫绡挖空心思嘲弄道,“别忘了,您可是天长金的夫婿,妥妥的当朝驸马爷!”
“还要什么交代?”徐归泉拍案道,“这钱是本官自己凭本事赚来的,又不是大风刮来的!”
“如果你尽心办事,把该拿出来的钱交给南楚的兵,让他们安心打仗,也就不会闹出这样大的国耻!”紫绡冷冷一笑,“您要是愿意借钱,利息可以由您先开,还款的期限也可以议论。”
二人看到了徐归泉脸上的微妙变化:先是挤出一丝明显的不悦神情,然后就是一缕冷冷的眼光,上上下下扫了他们几十眼。
突然,他猛地呵斥道:“你们有什么资格跟我谈条件?”
“您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来找您,不是为了借款,那还能是干什么呢?”紫绡反驳道。
言外之意,反正他们两个北晋人来都来了,总应该做点什么……
两国才刚刚打完血战,有着血海深仇不说,两边的朝廷命官还私下偷偷接触……
徐归泉知道,自己要是不答应,保不准就被“通敌叛国”的黑锅给盖上了。
如果自己赚到了巨额利息,还靠着他们讨伐西蜀的战果,吃到了额外的红利,不仅宰相表兄会高看他一眼,天王还会为了他修复两国关系而垂青于他,在仕途上更有平步青云的希望。
权衡利弊后,他快要打定了主意。
“可你们两个有着北晋的官职,却又是自己前来,我这钱是借给谁啊?”
对于这敏感的借款对象问题,紫绡不假思索道:
“谈得成功,我们便是代表朝廷。要是谈崩了,我们只代表我们自己。”
“好,够爽快!”徐归泉称赞道,“久闻北晋女人温婉聪颖,今日一见,真是大开眼界啊!”
“那,你们第一笔想借多少?”
紫绡沉吟片刻,估算了一下,说道:“第一笔六百五十万两白银,第二笔四百万两白银,后面再分四次,借款总额一千一百九十五万两白银。”
岂料徐归泉一听,马上大方地表示:“小姑娘,我跟你十分投缘,许你再借四百万两!”
“不会要加重利息吧?”
“就当是我和你们结交了!”
其实也不是他多么善良,单纯就是停战后,他与军界和世子殿下暗中搭上了钩,不仅拿到了大量的募兵军费,还被委任了办理粮械、综理漕运等重任,仅仅三个月便血赚二百八十万两白银,口气比之前大多了。
“诶,对了,你们靠什么来抵押?”
紫绡思虑再三,最后说道:
“就拿山阳和山内郡的一切税收和公款做担保!”
高元赶紧要阻止她的冒险,她却下定了决心:
“只要把细节都敲定了,咱们就一定还得起的!”
“舍不着孩子,套不着狼!”
经过几个时辰的谈判,双方终于就利息、期限、偿还方式等细节达成一致。
自此,高元夫妻二人为西征筹得第一笔借款——六百五十万两白银。
按规定,他们要在七年内还清这笔账,每半年还一次,本息约五十万两,以两地税收为担保。
他们在徐归泉手下几个精明强干的算师的帮助下,再次算了西征的军费。
光是出海粮运的经费,每年约计白银二百余万两,加上军饷等种种花费,每年一共需要经费八百余万两白银。
之前南楚国内有不少衙门和官僚都曾向他举债,都被无情拒绝了。
这次和北晋人打的交道,可是冒着很大风险的。
所以,他绝不是慷慨解囊到要为西征提供无私的援助,向他借钱,可是要利息的,而且是货真价实的高利贷。
虽然这是“仰鼻息于外人”的逼下之举,“暂救燃眉之急,顿忘剜心之悲”的短视之举,但终究避免了因财力不济,使得西征大业功亏一篑,也算是两害之中取其轻了。
二人千恩万谢地带着数百箱真金白银和按着血红手印的字据,坐上大船,告别了这个红顶商人。
风渐渐大起来,海上兴起了灰色的波浪。
钱、船都解决了,现在最紧要的,就是粮食了。
海船最多只能载五百石大米,运送十万石就需二百艘船。
这还不算遇到海上风浪,可能损毁的一大批。
此次出征,至少也要提前准备五十万石大米。
盛家军控制的两地存粮不过八万石粮食,缺口极大。
虽说六王爷治下的北晋孟州一年就能收到一百六七十万石粮食,但年初的大饥荒让州里余粮不多。
再加上,六王爷本就和七王爷矛盾重重,还不知道能不能借到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