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章 我的小学一到三年级(1 / 1)
我的小学不是在一个地方上完的。一到三年级在自己村,需要翻过一座山、走半小时。四五年级,是在离家五六里地外的邻村宝畔台,需要走一个小时左右。父辈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知识改变命运,才能走出小山村见识更大的世界,那时候的自己也这么想着。
我们村子不大,山区的不大可能和大家认为的不一样。村里一共几十户人家,分居在东焦、中焦、西焦,我家住西焦,小学在东焦,中间隔着一座山,足有三里多地远。
村子里有小学,只有一到三年级。由于计划生育的缘故同龄人比较少,几个年级才能凑够一个教室。老师都是自己村的,办公室在最西头,往东点有三个大教室,三年级和二年级在西边的教室,一年级的孩子稍微多一点,在东边的教室,学校的陈老师就住在学校院墙外不远。
每天从家到学校需要半个小时左右,中午需要在学校里吃饭,大姑家就在学校隔壁,给了我诸多照顾。我每天带饭,中午跟着他们一起吃,不用干巴巴的吃煎饼或者干粮。
每天来回的一个小时路程充满了乐趣和现在都不懂了的快乐。
春天,小道两旁的石头底下有蝎子,或许踢一脚就能有一个,抓一只就能换冰糕吃,也能卖了买本子。小路有一段只有两只脚宽,上面是一片石坑,时不时还有石头落下来,那里的蝎子挺多。冬天跳的沿墙上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一株一株,一朵一朵,红色的花瓣有着黑色的花蕊,应该就是有斑百合。我会抠几个回家种上,虽然每几次栽活,它有着一个蒜头般的根在地里,能抠出来的时候一般能活。
夏天,踩着雨后泥泞的黄泥巴山路上学放学,山路旁由于下雨造成地下水上涌,出现了无数个泉眼,每个小伙伴都会占上一个泉子(下雨后形成的泉眼,用黄泥和石头围一个水坑、再挖一条水渠,放学的时候还要比较一番。山路泥泞,下坡的时候要身体后仰,踩着黄泥巴的脚丫子由于湿滑很容易大母脚趾头滑到塑料凉鞋外面,一不小心还会把鞋带、鞋帮撑破,撑破的鞋子不舍得扔掉,会在爷的手艺修补下继续穿。爷把火钩烧的通红,在鞋带或鞋帮断的地方一捅,趁着热化了把断开的两头一接一捏,就这么完成了修补,穿过这个夏天不成问题。
秋天,道边的红叶红了,一片一片,山沟东边的山林里比西边多。为了抓蚂蚱我们会不走山路,顺着被雨水冲刷出来的水道爬上山坡,采几片红叶夹到书本里做成书签。树上和荆条上的刀螂很多、很肥,肚子高高鼓起,有很多的籽,蚂蚱串子草捉了一串又一串,回家后在爷的手里变成了我解馋的美味。
冬天,凛冽的北风把雪都吹到了山沟的地里,堆积在沿墙下,最深的地方能到半米多,我和小伙伴们会从三米高的地方毫不犹豫的跳下,没入雪中。湿了鞋、冻了手脚,肿得跟小猪蹄子一样,一暖和过来痒的难受,爷娘会淘添来霜降后的茄子加上辣椒、花椒熬水来给我泡脚、泡手,最后也没管什么用,还是会痒,最后裂成口子。即便如此,我们还是乐此不疲的继续跳着沿墙。
我们轮流抬水,每天把教师办公室的水缸抬满,再抬一部分用于打扫教室卫生。
我们每年有两项任务,凑和分摊柴火,以及勤工俭学。
农村的冬天格外冷,我们教室里都是生炉子,柴火和炭由学生凑和分摊,我们每年都会有任务,每个孩子都需要带几十斤的柴火到学校。柴火是有标准的,只要结实的木头和棒槌骨头(玉米脱粒后剩下的部分,木头要劈的方方正正码成捆,由我们用鞠绳捆着背到学校。这些木头多数是我们闲暇时候拾柴火自己攒的,偶尔还会偷砍山林里的槐树,那个结实、耐烧,关键是压秤。
那时候小学也有勤工俭学,我们平常的勤工俭学任务就是冬天粒(动词,从树上或者植物植株上用手摘下的意思槐树种子、荆条种子,必须是种子,去壳弄干净的那种,我记得那时候槐树种子是五斤还是多少,看似简单,实际挺难。一片树林子的槐树种子也没多少,要弄好几天,弄完之后黑乎乎的一袋子。
课余时间我们会在院子里玩老鹰捉小鸡、跳格子、抗腿(一条胳膊抱着腿互相对抗的游戏、打毽子踢毽子、打石子(几颗石子的游戏等,学校的院子里下课后传出阵阵孩子们开心爽朗的笑声。
有趣好玩的事情还有很多,能记得的只有这些,这就是我的小到一至三年级,或许也是很多同龄人的一到三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