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人心皆有向(2 / 2)
金彩去金陵七八年,没有在荣国府,亲眼看到贾宝玉、贾环两兄弟长大,不过在和女儿鸳鸯、儿子金文翔的来往书信中,对他们二人的脾气秉性,也有所了解。
贾环先前在鸳鸯、金文翔的信中,倒也平常,却不想他前两年回金陵,和金彩有了直接接触,给他的直观感受,和鸳鸯、金文翔口中的“环三爷”截然不同。
金家是荣国府的经年老仆,也没有赖大家那么大的野心,还想着脱籍什么的,就想傍着荣国府这棵大树,安安稳稳的过日子。
所以,金彩即便被派到金陵,照管荣国府祖宅,山高皇帝远,本可以在这里充大做强的,却不敢做得太过放肆,只是贪墨一点修缮银子,把荣国府祖宅花园里的鲜花果子倒卖出去,赚点小钱。
赖大现在做着荣国府的大总管,可是串通内外,直接在荣国府的银库上搞鬼,把银子往自己家搬的。
金彩的行为,和赖大比起来,完全的小儿科。
金彩的品性,相比起赖大,绝对称得上纯良。
再纯良,现在荣国府主子辈儿,分成了几个山头,金彩也要选择一个投靠。
之前,金彩因为是贾政的身边人,自然是坚定地站在贾政这一边,贾政又是荣国府现在的当家人,他的选择绝对是正确的。
但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贾政膝下,现在有两个儿子,嫡子贾宝玉、庶子贾环。
贾宝玉从出生起,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被贾母、王夫人当做眼珠子一般,虽然在法理上有些妨碍,却早就被公认为荣国府的继承人。
金彩按照常理,在贾政之后,应该选择投靠贾宝玉。
可是,鸳鸯、金文翔的信中,对贾宝玉的评价都不是太高,认为他只是个纨绔子弟,荣国府交到他的手里,能维持现状就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想要靠他重振家业,千难万难。
金彩、鸳鸯、金文翔,在荣国府,虽然都是下人,但是对荣国府现状的认知,可能比贾政、贾宝玉这些主子辈儿,还要更清晰几分。
金家对荣国府,能归于忠仆一类,真心希望荣国府能一直昌盛兴旺。
贾环如果仍然像原著中描述的那样不成器,金彩别无选择,只能一条心认定贾宝玉。
现在,金彩在贾环的身上,看到了荣国府振兴的希望,经过慎重思考,绝对在他的身上押一些注码。
这5两银票的孝敬,就是金彩的押注。
贾环倒没有猜到金彩的心思,对他能送来5两的孝敬,有些意外,原本以为他能送1两就不错了。
贾环接下来几个月,正要用到钱,多了几百两,手里能宽松一些。
金彩的这份孝心,他自然是记下了。
把林如海给林黛玉的信,放在一旁,拿起林如海写给自己的信,打开来看。
贾环做中间人,为林黛玉、林如海转递书信,自然不会少了自己的信。
贾环回京之后,虽然也在家塾读书,但是在塾师贾代儒那里,学问得不到长进,主要是靠自学,专研四书五经,有什么疑难,在在给林如海的信中提出来,林如海的回信,会一一解答。
虽然京城扬州,路途遥远,来回一趟,要两三个月,过去一年,贾环只和林如海通了四五回信,但是只是这几次通信,就让贾环在课业上,没有落下多少。
这就是一个好老师的作用!
林如海作为头榜探花,教导贾环这么个学童,自然是轻而易举之事。
贾环和林如海的书信中,并不全是讨教学业,贾环在京中,得到朝中的最新动态,也会让刘通赵顺,把消息捎给林如海,让他远在扬州,对朝局之事,也能有所了解。
这对地方官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此时不比后世,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扬州地处运河边上,还算好的,那些内陆、边陲之地,朝中局势的变动,可能一两年也喘不过去。
林如海除了贾环这里,和贾赦、贾政也有书信往来,从他们那里也能听说一些朝局变化,不过贾赦只有空头爵位,没有实职,对朝局也不关心;贾政只是个工部员外郎,官小职微,他们能够得到的消息,都是在京中传遍的大路消息,就算他们不说,林如海也能在邸报上了解到。
贾环专门命人收集的信息,虽然多是道听途说,能做几份准他也没数,但是比起贾赦、贾政,价值要高出几分。
林如海现任扬州巡盐御史,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两淮盐政,被扬州八大盐商,以及其背后势力把持,官商勾结,对上侵吞朝廷权益,对下压榨盐户、盘剥百姓。
林如海如果像以往的扬州巡盐御史一样,只在这个位置上做一任三年,单凭一己之力,多半也无法抗衡已经经营了几十年的两淮盐商集团。
但是,他现在已经是第二个任期,对两淮盐政,有了深入的了解,有感于两淮盐政的糜烂,有心改革,只是一直没有什么改革的头绪。
贾环倒是对两淮盐政,有一些想法,可惜他才十来岁,人微言轻,直接向林如海建议,很难得到他的认同。
不过,贾环先前在扬州的时候,还是向林如海提出了一个改革两淮盐政的举措,回京之后,给林如海的信中,对盐政改革,也多有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