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美好的一天(2 / 2)
能在朝堂上提出来,李世民肯定是决定要打了,要不然提出来干吗?丢人现眼?
“打是要打的,可是要怎么打?是打痛,是打怕,还是打死?”
痛怕死,一字之差,代表的意义可是完全不同的。目标不同,战略不同,那战术自然也不相同。
吐谷浑,青海甘肃一带,是鲜卑族建立的一个国家,跟李世民多多少少还有点血缘关系。
大唐现在穷的叮当响,但那只是石天的评价。在此时,大唐可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地方。打吐谷浑对大唐来说,完全是信手拈来的小菜,完全没有压力。
李世民问到这里,武将和文臣终于起了争执了。
侯君集率先出列道:“陛下,吐谷浑无视我大唐国威,竟敢进犯我大唐国土,杀我大唐百姓,当灭之。”
上一个兵部尚书李靖轻松如意地灭了突厥,扬了大唐国威,他这个新任的兵部尚书也不能甘居人后不是。
灭突厥虽然让李世民对李靖起了忌惮之心,但是李世民并没有拿李靖怎样。虽然收了兵权,却官拜尚书右仆射,还封了代国公。
去年年初,李靖掐指算了一下年龄,觉得是时候退休了,于是上书李世民请退。
李世民看到李靖的辞职信之后很是高兴,大手一挥,同意了李靖的辞职,赏了不少的财物,顺便给他提了半品,封了个正二品的散官。自此,李靖安全落地。
李靖灭突厥之功必然能够名垂千古,史书上也会写下重重地一笔,这可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他侯君集虽然只学了李靖一半的兵法,可是他也不能甘居人后不是,也想要灭个国家提升一下自己的履历。
侯君集想打灭国战,房玄龄可不这么看。在他看来,战争就得花钱,打疼了也就行了,即使还不出气,那就下手狠一点,把它打怕了,这样也能杀鸡儆猴,让周边的番国都老实一些。
如果此时谈论的是高句丽或者百济,房玄龄肯定同意灭国,毕竟那里多少还是有些物产的。可是吐谷浑有什么?去了大山就是大湖,也就能用来放羊了。
费劲巴拉打下来放羊?而且大唐子民还不会放羊,想来也只能安排那些鲜卑人去放羊,放着放着,那地最后不还是鲜卑人的吗?说不定还时不时给大唐添点乱子,完全是赔本的买卖。
“陛下,臣以为吐谷浑可战,但不可灭。吐谷浑土地贫瘠,无法耕种,且山高路险,取之无用。
耗费大量的财力去灭吐谷浑并不合算,倒不如将其打痛,诛其首恶,一来可以扬我国威,再者也可以让四夷和番国心有震慑,不敢再生叛逆之心。”
房玄龄的话得到了堂上文臣的高度赞同,灭国之言在他们看来,那只是武夫们为了军功,罔顾大唐百姓民生的短见。
大唐现在需要的是休养生息。贞观元年,渭水之盟,赔空了国库。贞观二到四年,连年大旱蝗灾,让大唐饿殍遍野,百姓民不了生。贞观三年冬开始打突厥,虽然战功卓著,但也掏空了整个大唐。
这两年刚缓一下,攒下了几文钱,去年开始,又修大明宫,让民部苦不堪言。
打仗打的是钱,打的也是人。隋未至今,战乱不断,大唐的人都快打没了。这两年好不容易生了一点,可都还没长大呢!现在也上不了战场啊!
房玄龄的话李世民还是觉得很靠谱的。灭国之战虽然不错,可是李世民却无意灭掉吐谷浑。
倒不是他不想灭国,而是在他的印象中,吐谷浑太穷了,打下来屁用没有一点不说,还得整天操心着这些远房亲戚们的衣食住行,完全是给自己添麻烦。
兵者,国之大事。即使是一场全方位碾压的战争,想要动兵也不是小事,不是头脑一热,发下一道圣旨,武将们就能带着大兵出征的。
即便是前世,想要发动一场战争,也要提前多年的准备。
冷兵器时代虽然没那么多讲究,但也要提前从全国开始筹集粮草,然后各府征兵操练,最后才能集合出征。
此时的交通工具除了骑马之外也只能步行了。大军召集,那么多人,有马的可没多少,一路走来,只能靠着双腿。光府兵集合这一项,就得耗费几个月的时间。
朝堂之下,茶盏纷飞,文臣武将打的头破血流,朝堂之上,李世民端坐,看的是幸灾乐祸。
动兵之事,肯定不是一次就能商议明白的,决断之事,不吵上了半月二十天的决定不下来。美好的一天,就在这吵吵闹闹之中度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