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下旨也上瘾?(1 / 2)
放下手中的电报,李世民喊来张阿难道:“传旨尚书省,清河崔氏多有失德之举,凡清河崔氏科举士子,五载不录,以示惩戒!”
一道旨意下完,李世民也来了兴致,继续下旨道:“传旨尚书省,科举结束,除三司录取六人之外,着尚书省从优录取六十人为本届进士。三日后,朕在曲江设宴,宴请高中士子。”
唐初科举录取率是极低的,之前也就十人上下,多的时候也不过二三十人。
这次一次性录取六十人,主要是考虑到增加了工籍和商籍的士子,这些士子让本届科举的人数增加了一倍还多,因此录取人数也得有相应的提高。
传完第二道旨,李世民直接下第三道旨意。
“传旨尚书省,未中士子,除秀才科之外,按百中取一比例择最优者,任用于县级衙门对应的空缺职位。”
此时的科举,考的还是六科。除了难如登天的秀才科,还有明经、进士、明法、明算几科。百中取一的比例看似很高,可实际上真不高。
能到长安来参加科举的,那都是在地方上考过不知道多少遍选出来的,已经看是人才了。
再经过尚书省兴办的科举选一遍,还是百中取一,那已经是人才中的人才了。这些人才,放在地方上培养几年,比那些举荐的官员可强多了。
安排完这些最顶尖的人才,李世民开始安排剩下的士子。
“传旨尚书省,剔除品行不端,学识不足,志大才疏者。余者士子可自愿入职于国立学堂任教,俸禄与流外六等相同。
教出一个进士,授正八品官职。教出一名贡生,俸禄与流外五等相同,三名贡生,俸禄与流外四等相同,十名贡生,授从九品官职。
任教期间,亦可参加科举,不作约束。”
这么多士子来到长安,李世民可没打算让他们回去继续窝在家里读书,还是老老实实去国立学堂打工才行。
那么多学堂建立起来,可是想要找那么多的人去任教可不容易。能来参加科举的,那都是读书人中的精英,如果他们能去任教,比起世家安排的那些读书人可强太多了。
安排完士子,李世民再次下旨。
“传旨尚书省,明年科举,定于立秋之日。自明年起,开设武举一科。”
科举制度在不断完善,今年时间太紧了,石天提出的好多点子都没有论证,等科举结束之后,还得好好论证一下才行。
之所以将明年的科举推到立秋之日,那是因为初春科举,士子过完年就要出发赶考,远一点的地方,甚至不等过年就可启程赶考。
冬天赶路,可不是一件惬意的事情。即便李世民下令,让沿途县衙做好保障工作,可是仍有好几个倒霉鬼被冻死在野外。
秋季科举就好好多了,等春未天气暖和了出发,等天热了差不多就赶到长安城了,在状元街读上两个月的书,天凉快了开始考试。考完之后,如果要回家,不等下雪差不多就能回去了。
李世民是皇上,可圣旨也不是想下就下的。即便是他起草的这些圣旨,还要先送去中书省,让他们涂涂改改,研究明白,确认没有问题之后,再回到李世民的手里签个字,送到门下省。
门下省不会图改,只是打勾批叉的事情。门下省商量完了,确认这份圣旨没有问题,再送到李世民这里盖个章,就可以交给尚书省去执行了。
尚书省的最高长官是尚书令,相当于院里的总理,而此时的尚书令是李世民兼着。他这一兼,兼了两百多年。整个大唐,担任过尚书令的真没几个,大多是一直空着。
揉了揉发胀的脑袋,李世民摸了一下空落落的书桌,又想起了他那本好不容易弄到手的《兰亭集序》。唉,看来有时间了该跟石天好好唠唠了!
李世民这一想,正在画图的石天忍不住打了个喷嚏。
揉了揉鼻子,石天洗劫了一下有些酸痛地脖子道:“穿孔、拉伸、扎制这三个关键步骤终于搞定了,这几天再把加热和冷却以及除油热处理几个步骤的图纸搞出来,差不多就可以放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