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艾尔布克堡围城战(中)(1 / 2)
另外在敌方大军后方,还有着几十台重型投石器在不断向着城墙上投掷石弹。幸好这些投石器准头不太行,很少有能够将石弹精准投到城墙上的。
不过就算那些投石器准头不太行,大部分石弹都会打偏,但是留着总是个威胁,于是姜游便让手下将其他几面城墙上的火炮都给搬运到了东城墙上,火力全开的轰击那些敌方的投石器。
在几十门火炮的集火轰击下,那些投石器很快就被击毁了大半,砲兵也损失不少,于是亚罗格尔克国王只能让己方的砲兵撤了下来,一边救治伤兵一边开始修补那些损坏的投石器。
而姜游眼见打退了敌军的砲兵,便立即让大部分火炮都停止了射击,毕竟这些火炮都是青龙帝国还没有立国以前生产的老式火炮,一旦发射次数多了炮管就会过热,很容易炸膛。
所以姜游准备将这些火炮分成几批使用,这样这些火炮就可以有散热的时间了。
姜游会这么安排,是因为看到敌军攻城的兵力要比昨天更多,再加上今天的天色还早,敌军应该不止会发动这么一轮攻势,所以他必须要提早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就连城中的士兵,也被他给分成了两队,一队负责在上午作战,一队负责在下午继续接力作战。
事实证明,姜游的这些安排是非常有必要的,敌军在猛攻了一上午,等到那第一批的五万多大军消耗得差不多了之后,便又再次派出了五万大军,在下午接着进攻,根本就不给守军丝毫喘息之机。
姜游趁着敌军第一批部队撤退,第二波攻城部队还在前进的空档,赶忙将城墙上的第一批守军都给撤了下去,然后让那之前一直在养精蓄锐的第二批守军调了上来。
那已经鏖战了一上午的第一批守军,此时一个个的都很是疲惫了,其中更是不少身上都带着小伤,但是却都还在城墙上坚持作战。这可能也跟姜游这位主帅一直在城墙上坚持指挥战斗有关。
那些士兵见到连主将都一直在前线奋战,自己只是受了一点小伤,自然也是不好意思直接撤下去休息了。
第二批守军匆匆赶上了城墙之上,发现敌军已经接近到距离城墙五百米以内了,于是赶忙操控着城墙上的火炮向着那些敌军开火。
打了这么长时间,敌军此时也学精了,听到炮响便立即将部队散了开来,不再和之前一般扎堆前进。这使得姜游他们即便是使用高爆弹轰击敌军,所能够造成的伤亡也不高。
姜游看着这一幕,心中也颇为忧虑,照这个架势打下去,这艾尔布克堡城囤积的弹药肯定是不够的,就算他们将所有的炮弹和子弹都打光了,估计也没法将城外的敌军正规战兵全都消灭。幸好他之前便已经让手下的民夫在战后注意收集箭矢了,就连一些敌方投石机投掷进城内的石弹也收集了起来,用于在之后炮弹和子弹打光之后作为备用弹药。现在唯一的问题是艾尔布克堡里面没有那些大号的重型投石机,所以那些巨大的石弹到时候也许只能够作为滚石,直接从城墙上丢下来砸人了。
而就在姜游在这边激战正酣的时候,叶添龙也已经是收到了艾尔布克堡被维基亚王国大军围攻的消息,虽然他的师父李如凤表示不需要他这边回援,自己可以解决掉那支维基亚大军。但是为了保险起见,叶添龙还是调了三万大军回援。这三万士兵都是那些军纪比较好的部队,至于那些军纪不太行的部队,还都被继续留在这里整顿军纪呢!
在一下子调走了三万大军,再加上之前又处理了一大批违反军纪的士兵之后,叶添龙现在手中也只剩下六万多,不到七万的部队了。
不过叶添龙之所以敢调走三万大军,也是因为他这边已经确定斯瓦迪亚王国的主力大军确实已经被他给击溃了,不然的话,他也是不会不顾主力大军的安危随意分兵的。
现在叶添龙可是已经让时迁调查清楚了,哈劳斯国王之前派出的那五十多万大军确实是斯瓦迪亚王国的几乎所有精锐部队了,在这支大军被灭掉之后,斯瓦迪亚王国境内剩下的就都是一些战斗力低下的城镇民兵了,他手中剩下的六万多部队对付这些民兵应该是绰绰有余了,甚至还会演变成和攻灭西诺德王国后期时一样的武装行军,基本只需要大军赶到一座城镇,那座城镇的守军见到己方的大军之后就会乖乖投降了。
而同一时间,李如凤则是在国内开始从各地紧急召集部队,因为知道敌军兵力众多,李如凤决定将各地的正规战兵都给抽调一空,只剩民兵在各地守城,这样她手头上就可以有四万多兵力,虽然还是没有维基亚王国的兵力多,估计很难彻底歼灭那几十万敌军,但是击退对方,给艾尔布克堡解围应该还是可以做到的。
然而就在李如凤花费了三天多时间将部队集结完毕,准备出发的时候,叶添龙派出来的三万大军却也赶了回来,于是这下子,李如凤手头便有七万多兵力了,击退维基亚王国的大军把握更大了。
在这三天时间里面,亚罗格尔克国王一直在持续不断的派兵猛攻艾尔布克堡,并且他在发现敌方火器杀伤力很大之后,从第二天开始,便在正规战兵之中夹杂了大量的民夫一起发起进攻,想要靠着这些没有多少战斗力的民夫来消耗敌军的弹药。
姜游一开始的时候也没有发现这点,不过迪里刚这位经验丰富的老将却是很快看穿了亚罗格尔克国王的招数,并提醒了姜游这位主将。
得到了迪里刚的提醒之后,姜游立即改变了战术,他让手下士兵收起了那些火枪,转而使用弓弩,用这些天收集到的那些箭矢来射杀那些敌军的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