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时代变化(1 / 2)
在程吴芳开始读书的这年,1978年12月份十一届三中全会国家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中国对内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
在城市,国营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得到了明显改善。
在国家开始变化的同时,每个单位,每个家庭也悄然在变化。
程立武一家也开始变化,首先单位食堂取消了,程立武没去食堂做饭了,在此前一年,程立武有一次去县外宾招待所工作的机会,县外宾招待所要调程立武去做饭,但被农场领导卡住了,十多年后有熟悉的领导讲起此次调动,程立武只能感叹命运的不济,小人做祟!如果那年程立武去了县外宾招待所工作,十几年后自己也不愁儿女工作,自己的退休金也会高出二千左右。
单位调程立武去做木工,专门做单位汽车上的车厢;蔬菜组也解散,吴青梅也分去制桶部门,制做收胶用的大桶,一年后又凋程立武夫妇去农场中学旁边为农场直属单位发电。
那时大人们工作是忙碌的,单位没了食堂,工人们下班要自己在二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做午饭,吃午饭和休息。
这天吴青梅做削面吃,那时农场职工的粮食还是国家分配,每个职工每月四十二斤大米,小孩十八左右斤,程家一月有一百多斤米,但到手的大米只有七、八十斤,剩下的三十多斤为面灰(白面或面条。
吴青梅是南方人,不会蒸馒头,包子,只好把面加水揉了成硬团,用刀削面片吃。
大中午,外面是火热的太阳,明晃晃地照在天际,油毛毡厨房里,程吴芳帮母亲烧火,吴青梅站在灶台旁往滚烫的铁锅水里削面片,一片片面片跌入铁锅,热水汽蒸得吴青梅一身热汗,额头上的汗顺额头流到眼里,一不小心,咸泪津得眼睛异常疼,右手刀就顺势削在左手大拇指上,吴青梅疼得放下刀,又把面团放到盆里,找来布条缠住伤口,剩下的面团只好用手揪下来,一块一块投到热水里。
那天中午的面很难吃,厚厚的面块里带着酸味和半生不熟的夹生进入程家五口人肚里。
后来,吴青梅再也不削面了,改成把面用水混成湿汤面,用勺子一勺一勺送入锅里,这种方法又快又安全,可这种面块即不进盐,又难煮熟,这段时间是程吴芳家最艰难的时候。
与此同时,因蔬菜队和食堂的解散,又不能自己种菜,那时每家每户都很困难,程吴芳不知别家吃什么,自己家吃的是腌菜下饭,这些腌菜还是父亲程立武去姑奶家拿来的,姑奶奶他们在底下连队,单位领导管得宽松,每家每产在田头,地角开垦一小块荒地种点蔬菜和豆类植物,平时自吃,多余的晒干腌成咸菜。每个星期六下午,程立武就去五分场姑母家帮忙干活,然后星期日下午回来带点腌菜和一些新鲜蔬菜。
那时那点新鲜蔬菜,对于程吴芳来讲不亚于是山珍海味,父亲把它们洗净,放入开水中煮熟,加点盐和油,绿油油的一盆放在桌上,随着孩子们的筷子搅动,很快蔬菜吃完,最后汤也喝完!
程立武看到孩子们狼狈的吃相,就去买了一个网,找来几根竹子,把竹子在火上烤,慢慢搬弯,然后把竹子一头用铁丝梆在一起,另一头张开梆上网,做了一个捞鱼网,下午下班后把网沉放到河弯里,隔上半小时就去拉起鱼网,每天有不少的收获,然后一家人围在灯下去鱼鳞,剖鱼肚,用盐腌好,小的鱼晒成鱼干,大的直煮些鱼汤或用豆豉蒸鱼,改善艰辛的日子!有时鱼捞得多时,也送点去隔壁老陶家或留点给表弟和表妹夫吃。
后来国家政策又准允养家禽了,程立武也买来几支小猪养起来,其实,那时并不是家家有条件养猪的,程立武下班去河边捞鱼时,在等拉网的时候,就把河边斜坡上的荒草砍了,又乘星期日种上红薯藤,原想种点红薯给儿女们煮熟或煮熟切片晒干后当零食吃,不想准许养猪,正好歪打正着,然后程立武又种了一些芭蕉树来喂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