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先生“翻车”背后的启示(1 / 2)
林生斌再婚生女的“翻车”事件发生之后,一时间舆论沸腾,甚嚣尘上。
最初关注到这个事情,是因为我一时不能够理解,为什么这个评论区的戾气这么重呢?所有人的回复,口风一边倒,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典型的“落井下石”的局面,让我非常吃惊。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人们如此痛恨一个曾经的“可怜人”呢?
随着事件不断升温、发酵以及对新闻的持续关注,在经历了最初的一番感慨之后,也总结了一些(我自认为值得与大家分享的事件背后的思考。
这一期节目咱们聊点“实用”的。
本来我也不想凑这个热闹,毕竟作为一介寂寂之辈,咱根本没有资格去评判别人的人生。
但是,
面对一个新闻,一个八卦,也许别人看的是“热闹”,而我看“人性”。我们可以借别人的故事反躬自省,总结点儿别人“失利”的教训,避免于己予人。
第一个反省:出来“借”早晚是要还的。
在“林生斌事件”如火如荼的时候,《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说了这么一段话: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俗人,一旦出于某种原因受到舆论追捧或同情,某个善念被放大,我们一定要谦虚、克制,切不可顺杆往上爬,趁机构建自己打动人心的人设。那是非常危险的游戏,最终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所以:
林生斌的“误”,首先是误在了把自己当成了“明星”,把怜悯当成了追捧。
从“吃瓜”的角度,我相信他曾真心实意地悲伤过,我也相信“潼臻一生”品牌的初心。
但,与极速而来的名利双收相比,悲伤是短暂的,初心是缥缈的,抽象的、抓不到摸不着的。是可以过去的,可以“放下”的,可以熄灭的。
我们看他这一段经历:
他曾经有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但那时也仅仅是一个普通人的普通家庭,小康之上,有点储蓄,出门没人认识,不会受到超出素人身份的尊重和待遇。但,有一条“分水岭”与他前妻去世之难同时横生,那就是:纵火案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关注,一瞬间林生斌成了“名人”。
这背后的意义可就大不一样了。
当一个人名“升华”为名人,就拥有了“公信力”。在这充满诱惑的人间,好名气、好口碑、好人缘,是花钱也买不来的精神“享受”。它虚荣,但它难舍难弃。它凌驾于众“情”甚至丰厚的物质之上,它往往不受控于人心。
这是一次人生“大落”之后的“大起”——不对,何止大起,简直可以说是一步登天。
全家因意外离世,世间少有的惨绝人寰。但问题是,前一天悲痛欲绝无心续生,第二天因为各类赔偿变成了富翁,多了社会“地位”,多了名气,拥有了流量,成为了“巨咖”级别的网红,粉丝其数不计……成千上万的人鼓舞他“努力生活”、“要坚强”、“要好好活下去”……
这时候怎么样?还会“欲绝”吗?不会了,他有了继续下去的动力。
这一份“新鲜”而罕见的意外收获,是从前那简单的生活中未曾感受过的,一旦体验这一次,十人有八九会沉迷。这无意间“开发”出的一片新天地,比幸福的家庭更光鲜,比安稳的人生更靓丽。这一份“迷醉”,解救了悲痛的他,也从此走向另一“极”。
他被“钉”在了“人设架子”上,牵一发而动全身,直至回头无力。但是那个时候,他大概也不想回头了,因为也许这个时候,在心底里,在签他的公司眼里,他已经是一个“明星”了。
但我们认真地静下心来想想:
粉丝无条件买明星的单,是因为无条件的爱——
我们都是追过星的人,即便没有追过,也都有从小喜欢到大的公众人物,对吧?
比如说我喜欢一个民国时期的作家,我会去旧书摊上淘几十年前出版的他的书,多贵都买,因为喜欢,所以值得收藏;因为爱,所以愿意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