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佛门十二境(1 / 1)
“何为佛门十二境界?”无畏问道。
“我只知道,佛门修行共十二境界,分为四大境,每一层境界也分为三小境界。”无心师傅解释道。
四大境界分为声闻小乘境,缘觉中乘境,菩提大乘境,佛陀圆满境。
声闻小乘境:佛法修行的入门境界,身入佛门,诚心向佛,正心修行,虔诚悟道,能够听到普通的佛法,并且能够从中有所领悟,便可算入了身闻小乘境。这个境界也是很多人都停留的境界。毕竟修行不易,很多人难以持之以恒,所以很多人都挺长时间停留在这个境界,难以突破。
缘觉中乘境:其行人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破无明,终悟十二因缘之理。能够放下过去的烦恼,不在背着沉重的包袱前进,对外界的感受也不再那么敏感,能够看到其内在的含义。这边是圆觉中乘境。也就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看事情不再只看表面,而重在其本质。
菩提大乘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万物终将陨灭归于虚无,同时我们能够领略到了万物本空无,但是这里的空无并不等于不存在,只是觉性没了载体,因此亦未见性。
佛陀圆满境:这是佛法修行中最高的一境界,很少有人能够修得,目前寺里只有方丈是佛陀圆满之虚无境。这第一境界脱离了有无,见自本性,即见性成佛。
每层的三小境又分为:执着境,虚无境,无我境。
执着境:见山是山,是执着的境界。在没有修行佛法时,我们一切都是靠感官认识这个世界,还不能破除世俗的见解。这个时候的我们,很单纯,很执着,心思是很简单的,师傅告诉我们什么,我们都觉得是正确的,我们只会接受,不会思考,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我们执着于外相,看到山水,就会认为它是实实在在的山水。
虚无境:见山不是山,是虚无的境界。随着自己的知识面越来越外,修行之路的深入,我们渐渐对宇宙万象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明白了四大皆空,万法皆空的道理。明白了“一切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两句话如雷灌顶,再加上自己的人生经历,让我们幡然醒悟,终于明白原来一切都是无常,一切都如梦幻泡影,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没有一样是真实的。什么是山是水?不过是因缘和合的假象罢了。万事万物都遵循着这个规律。
这是第二重境界,也是对第一重境界的彻底否定,以前认为什么都是真实的,现在认为什么都是假的,完全相反,一时间让人难以接受,以前什么都执着,现在什么都不执着了。所以到了这一重境界的人,容易高傲自大,老是说自己看破红尘,看透世间一切了。可事实并非如此,这是修习佛法的另一个极端:虚无主义,所以,即是你到了这个境界,也还需要继续修行。
无我境:这是定之境,见山只是山。这是定的境界。到了这个境界,既不会执着,也不会刻意逃避现实,无论外界如何干扰,心永远是如如不动。这个时候我们知道自己的心到底是怎么想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一切都随心而动,不再过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这时候我们再看外界,山还是那座山,水还只是水,我们能够清清楚楚的觉察,了了分明。但我们不再执着,不再计较、分别,不会再产生妄念。能够更加清楚的看到事情的本质,不再那么冲动,因为一时的不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这是第三重境界,也是最难做到的一重境界。每当突破这一重境界,那么离进入下一层大境界也就快了。
如果能够修得这三重境界,这个时候的我们,再次回归现实生活,虽然在形式上又重新回到了世俗的生活当中,但心灵已经脱胎换骨。已经不再是那个不懂事的顽童,也不再是那个年少轻狂的少年,更不会是那些无恶不作的邪恶之徒。
我们懂得了珍惜当下,拥有了感恩的心,我们感恩一切,珍惜一切,善待一切,欣赏一切,我们是非分明,抑恶扬善。
这时的我们更加心胸宽广,宰相肚里能撑船,视野也更加广阔,看到的东西自然也就很多,能够看到其他人看不透的事物。
“这只是我认知中的佛门十二境界,你本质不属于佛门,所以不一定止步于这十二境界。”无心师傅耐心的给无畏讲着。
“为啥?我不是已入佛门了吗?”无畏好奇道。
“天下大局不稳,到时你自会明白。”无心师傅看了看楼阁外。不得不说,站在这里看世界,风水如画,外面的世界很大,又有谁不想去看看呢。
“走吧,该去做你该做的事情了。”嗖的一身,无心师傅便把无畏带到了一楼,无畏都还没有反应过来。
“好快。”无畏又惊讶又感到好奇,“这是什么功夫?无心师傅。”
“鬼影迷踪步:来无影,去无踪,步伐轻盈叶落声,鬼影迷踪难分辨,动如脱兔迷人智,快如闪电难提防。”无心师傅笑了笑。“总得来说就是快,快的肉眼难以看清。”
“我能学吗?”无畏问道。
“可以,待你登顶藏经阁时,我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