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肃正朝纲,攘外安内 第142章:国债(2 / 2)
国债对于现在的大乾来说,那绝对比以工代赈还要吸引人,也还要新颖,并且更为大受欢迎。
抛售的第一天,都是朝堂之上那些官员们在抢购,他们可是掌握着第一手信息的啊!
也都知道这个国债的重要性,手中的钱放在地窖里面,永远都是一堆烂铜。
而买了国债之后,不仅有了利息,可以每一年拿到钱,还能再太子面前以表忠心,这对于以后晋升来说,也是十分有利的。
除此之外,那自然是国债的价值,那真的是太太吸引人了。
监国太子抄家流放的官员不少,他们也都是亲眼见证了,并且还有参与过。
谁能保证自己以后不犯错,谁又能保证自己以后不会被党同伐异?
而国债这个规定,那是直接写在了大乾律法上,还是太子殿下亲笔书写,定下来的制度。
太子殿下若是事后不承认了,那岂不是说话不算话?
没了诚信的监国太子,谁又会相信他、信任他?
没了公信力,也就没了民心。
他们也相信英明神武的太子殿下是绝对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来的。
所以,这个国债,买了之后,绝对不会吃亏。
而第二天,就不仅仅是王公贵族在买了,而是那些富商们,他们有钱啊!
那些闲钱放在地窖,还真的不如买国债。
放高利贷很多时候收不回来,他们放高利贷那也是瞅准了目标,不会轻易就给钱的,真要是收不回来,那岂不是亏大了。
所以很多时候会发生土地兼并的情况,一个寺庙会拥有十几万亩两天,就是通过香积厨的高利贷得到的。
而国债不仅有利息,就算是真的犯了错,被抄了家,也会继续继承,这种便宜,为何不占?
让萧奕和百官们都没有想到的是,一千万贯的国债,很快就抢买了七百余万贯,就算是如此,建邺坊外面依然是拍着长队。
这也让很多人意识到了如今监国太子是如何如何得人心,又是如何如何英明。
仅仅是“国债”这一国策,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起初,百官们其实并不太支持,总觉得这是与民夺利,实为不妥。
一个朝廷,一个监国太子,怎么能够向百姓们伸手借钱呢?
这岂不是太丢脸了?
很多大臣是宁愿提高赋税,宁愿直接收陇右道的赋税,也不愿意发放什么国债。
可是,当萧奕把国债的价值摆出来之后,很多人又犹豫了。
最后还是张久陵、岳山等人站出来支持,因为现阶段,国债乃是一个十分稳妥,且能最快收到钱财的办法。
在监国太子以自身太子的名义进行信誉担保,户部以天下赋税作为实际财富担保,那也就难怪这些人争相追逐了。
当然了,还是那句话,国债之所以能够卖出去,还是因为监国太子的信誉。
若是李林甫当朝,那自然是没有几个人敢买的。
说到底,还是监国太子铲除了奸相李林甫、整治了陇右道的贪官污吏,杀的血流成河,以至于现在政吏清明,很少出现官官相护、官商勾结的事情。
而在一千万贯的国债全部抛售出去之后,依然还有很多人想要继续购买。
狄晏等人也连忙上奏,请求再加放五百万贯。
这个奏章最后被萧奕给否了。
因为一千万贯的国债,已经是很大一个数字了。
国库突然有了一千万贯,就相当于是一夜暴富一样。
现在,不是继续抛售的时候,真的继续,并且长期坚持,那就是真的与民争利。
朝廷现在要做的就是利用这一千万贯的钱财来稳定局势,并且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且在明年,能够把这一千万贯的国债,消除掉一半以上。
不然,等到半年之期、一年之期到了之后,百姓们想要汇兑,却发现朝廷依然没钱,岂不是打脸和丢人?
国债之后,朝廷有了钱,于是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立即被提上了日程。
比如河东道隆德府之地的以工代赈,兴修水利、修路搭桥等。
又比如,军饷的发放。
而军饷发放之后,兵部那边又制定了一个沐休制度。
允许将士们分批回家探亲,一年的最长的假期为十天、一个月的最长假期为三天。
当然,路途遥远的一些将士,自然是无法回去了,不过,却也有几天短假,是可以请个假,走出军营,看看外面的世界。
其实,这就是变相的刺激消费,因为这些将士们的手中有了钱啊!
一部分寄回家中,一部分也可以作为自身花销。
还有一些无家之人,那自然是军中的大户人家了,完全可以带着袍泽一起去明月楼潇洒几天。
又比如,邸报的发行比以前多了不少,且纸张也比以前好了不少,而且版面也稍微发生了改变。
比如,邸报的最下面,出现了几个小模块,上面并不是朝廷最近发生的事情,而是说,哪哪的酱鸭好吃、哪家的胭脂水粉连太子嫔都在用。
这明显就是广告了。
只不过,这个时代的人有一点儿不太明白罢了。
然而,当第二天,那家酱鸭铺子外面排着队,那家胭脂水粉铺子外面同样排着队,不少人也就明白了邸报上面,那几句话的分量。
不得不说,以前死气沉沉的大乾上下,突然就被盘活了。
就感觉从上到下都是一种朝气蓬勃,每个人的双眼都充满了光亮一样。
而第三天的邸报上面,出现了监国太子摆出来的几个议题,似乎有问政的意思,便彻底让整个大乾内地都沸腾起来。
监国太子这么在邸报上将这些问题扯出来,自然有无数官员心领神会,上书讨论这些事情,读书人的参与热情也高涨起来,开始更加关心国家大事了,且对国家大事的了解同样也多了不少。
“殿下手段真是越来越娴熟了。”
张久陵坐在京师最近盛行的躺椅上,看着邸报,身边还放着青茶,似乎很是悠闲。
而他的儿子张柬之在一旁泡着茶,桌子上,同样也放着一份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