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地理(三)(1 / 2)
张良回到了沛县, 但是项羽没有回到吴中,没跟任何人报备,拿了张良给他作假的身份信息就去参军了。
是的, 他去了嬴政手底下参军。
倒也不是想近距离摸一把火药什么的, 他想知道, 嬴政有什么魅力,让这么多人改变了对他的想法。
明明, 这个人也没做什么出格的事情?
项羽不是没有跟张良一起看这人世间, 但是吧, 人和人的共情能力是不一样的, 项羽缺少一个氛围。
他没懂张良为什么像是受了巨大挫折一样, 一开始硬拖着他各个地方跑, 找不到方士,找隐士, 找不到隐士, 找游侠。
虽然项羽也奇怪,为什么这些人都和张良说的不一样。
张良对反秦的理解, 难道是一听到他们上门是为了反抗秦朝, 就把人轰走吗?
明明, 在张良的口中,这些人都是曾经一起在大秦的高压政策下, 会偷偷帮助反秦人员的。
要知道,曾经大秦管的严,加上连坐制度, 远比现在要可怕的多。
以前甚至会有巡视的人,不是为了看是否有危险分子,影响到了百姓的安危, 而是看是不是有人影响到了大秦的稳固。
至于现在嘛?
明明已经没有来回巡视的人了,即使街道上有官吏,也是为了田里还没长成的稻谷,为了有人偷偷走私盐、糖给其他国家的人,为了各种百姓的事情。
根本没有多余的人能来看底层的人是否搞反秦运动,而偏偏就在这种更适合反秦运动开展的时候,这些人反而没了当初那种坚定,一个个像是突然发现了秦朝的好一样。
秦朝……有那么好嘛?
实际上所有的东西都没变啊?
兵役依旧要服,甚至听说现在年限还更长了些,会要求去东西南北中五个地方轮流服役一年。
徭役也在继续,长城在建造,各种水力设施也在需要人,不同地方要抗旱的,要抗洪的,都要的是辛辛苦苦的黔首。
律法也依旧是那么严苛,只是巡查的人少了很多,但,巡查官吏变少了,自发巡查的普通人却变多了,这么一进一出,也算是没变。
需要劳作的依旧是每天为了生计都得付出一切的黔首,而嬴政依旧高高在上,端坐咸阳。
为什么,这些黔首反而开始替嬴政说话了呢?
项羽把自己的困惑也向张良提了出来,但是张良脸色一时间变得极其难看,之后说是要自己去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抛下他项羽,包袱款款又去了沛县。
项羽不理解,如果能在沛县找到答案,那么张良就应该能回答他,别以为他不知道,这个人在沛县呆了可不是一天两天,还装模作样要回去找答案,就是想去沛县吧。
张良不回答,项羽也会自己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不过,他可不去什么沛县。
即使只是路过,项羽也觉得自己和那个吊儿郎当的刘邦,没什么好说的,不是一路人。
而项羽也有自己的办法去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比如现在。
他已经混到了大秦的军营。
和张良说的完全不一样,张良说这个地方是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是盛产杀神的地方,是没有良知的地方。
原本项羽也是信的,毕竟是能让白起自杀的秦王室。
这句话里面没有看不起白起的意思,也没有看不起大秦王室的意思。
项羽只觉得都很厉害。
厉害在会为了君王的一句话,选择自尽的人,竟然会是坑杀了赵国四十万军士的白起。
厉害在明明有了白起这样的军神,也看得出来四十万的战俘就地坑杀是最佳抉择,但是依旧选择让白起背锅的国君,会有一句话让白起自杀的魅力。
太怪了,大秦的一切都太怪了。
项羽想要自己找到答案。
迷茫地、找寻自己的未来的项羽,和对着问题蒙圈的江思瑶也是有些相似的。
只不过,项羽比江思瑶有勇气的多,毕竟项羽选择直面,而江思瑶,多看两眼问题都怕自己因为做不出来在大家面前丢脸。
江思瑶是个有点包袱的人,或许别人会因为不会而努力学会,以防下次丢脸,但是江思瑶会选择,逃避。
解决了问题,自然就没有不会的地方了。
掩耳盗铃的现实学习版,好在她的其他朋友都不是这样的人,不然还能给江思瑶一个不是她自己问题的错觉。
【地球的外圈结构除了我们这些生物形成的生物圈之外,还有一层水圈,一层更外围的大气圈。
大气圈,不仅仅是气体,也有一些漂浮物,共同组成了包围地球的部分。
水也除了我们能看到的地表水,就是江河湖海、以及动植物包括人体里面的水之外;还有地下水,井水就是挖出来的地下水;除此之外还有生物水、大气水这些。
水是处于循环阶段的,后面也会讲到,这里就不多说了。
生物圈就更好理解了,不仅有我们这些生活在地球表层的生物,也包括我们的生存环境。
地球的状态和我们以为的有着天差地别,它不是普普通通不变的,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而我们脚下的山水,在未来可能是深坑,也可能是一片汪洋。
好在即使岁月变迁,“山无棱、天地合”,我们依旧可以“千里共婵娟”,悬挂在天边的月亮,依旧会是秦汉的明月,是盛唐的明月。
月亮会有变化吗?
其实也有。
众所周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亮和我们的情绪息息相关。实则是月亮也有引力,这个引力甚至还控制着地球上的潮汐。
地球的大半是水,人的大半也都是水,月亮在默默地影响着我们的情绪。
月亮依旧还是当年那个月亮吗?
刚开始的时候,月亮离我们地球是很近的,只有两万公里的差距,但是每年都在远离地球,到现在已经离开了38万公里了,这个速度虽然是每年3.8厘米的离别,但是总有一天会彻底从我们能观测的地方消失。
或许最开始的时候,真的是“举手可近月”吧。
而月亮,也不是我们以为的“白玉盘”,而是有着坑坑洼洼的环形山,都是各种陨石撞击形成的,现在的月亮也比曾经多了很多伤疤。
不过,我相信一定是有什么亘古不变的。
不是山川也不是日月,而是我们华夏刻在骨子里的情感。
是刻画在《二十四孝》里面的孝道,或许大家不知道,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华夏讲孝道。
不是说别的地方的人就不孝的意思,而是只有我们将其作为了传统美德。
有人说,华夏的孝是主在控制,是父亲对儿女的控制,我们自己对父母是真爱假爱,自然不足为外人道。
不过,这种情绪确实是一直都没变过,似乎儿女都会孝顺父母,在双方都正常的情况下。
而除了对家庭的孝顺,还有对国家的大爱。
爱国是什么?
是荆轲明明知道自己会死在大秦,也依旧怀揣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坚定地走上了这条“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道路。
是文天祥“不指南方不罢休”,是岳飞“收拾旧山河”的坚持,是辛弃疾“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悲哀。
六国即将被全灭,也依旧有人抱薪救火,希望为自己的国家延续上一口气。
而大宋风雨飘摇,也有忠君爱国之士想要为了国家,用自己的生命来铺路。
只不过,总有不争气的皇帝,即使饭喂到了嘴边,也不会自己去吃,错过了无数个翻盘点,最后还哀叹不是自己不行,而是时运不济。】
虽然这次江思瑶没有指名道姓,但是赵匡胤已经有了鲜明的认知,就是在说自家这个大宋。
只不过……
“这,究竟能多奇葩啊?怎么能这么菜?我们大宋是没有武官吗?”赵匡胤有点崩溃,是真的,甚至已经开始自称“我”了,他听着天书的话,有些羞耻,承认自己是大宋的开国皇帝这件事。
赵匡义远比自己的兄长更丢脸,虽然他现在还什么都没做,但是天书说得很清楚。
这批后人,是属于他赵匡义的,不是他个赵匡胤的。
宋朝重文抑武最早完全可以追溯到他赵匡义的头上,而他哥怎么都是武官开局,对武将不会坏到哪里去。
当然,赵匡义的想法也不是完全正确的,因为他哥自己就重文抑武,有不少政策呢,像是让文官掌握军政这样的,他哥也在做。
只不过,和赵匡义不同的是,他哥是知道战场情况瞬息万变的。
赵匡义这个骑驴狂奔两百里,逃命本事一流的高粱河车神,明明没有作战指挥的能力,偏偏发明了阵图,让军士按照他的想法来打仗,离谱的很。
而且也完全是他自己的后人,他哥的后人也是有付出的,第七代的时候就已经夺回皇位了,只不过已经到了南宋了。
兄弟俩都不开心,而这一不开心,就想要数数家产,看看什么时候能打仗。
赵匡义现在是专注搞钱,为了让自家哥哥能在活着的时候多开疆拓土一点。
赵匡义是有点愁的,他想着万一这回还教育不好子孙后代的话,会不会就暴露了,是他们老赵家的基因问题。
不会只有他大哥一个人是有实力的人物吧,歹竹出好笋?
赵匡义努力埋葬自己的忧虑,跟着哥哥一起考虑钱够不够打一场漂亮的战役。
人是这样的,在天书反复说了大宋有多怂之后,几乎所有听到的宋,都憋着一口气,想要打一场漂亮的战役,混出点人样来。
而开国皇帝赵匡胤也不例外,他甚至都忘记了,自己就是个从战场上拼杀出来的人,下意识把作战方案定制成了以弱胜强的模板。
还是张辽、孙仲谋那种,八百对十万多悬殊兵力差的极限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