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章:学术界的泥石流(1 / 2)
……
不得不说,顾枫已经让樽博士在研究院出了名,现在研究院没有人不认识他。
聊天的话题也围绕着他,尤其是在茶余饭后,樽博士的事迹已经变成了众人的谈资。
“真是无知者无畏,一个月5篇以上的论文,还发表在,那不是笑话吗?”
“一年能写出一篇就算高产了,更别说一个月五篇,他当什么?”
“人家或许根本就不知道哈哈,真是个滑稽的家伙。”
“别说了,人家可是关系户,到时候真进来了。”
“这人是柯博士介绍的,也许真的有真才实学呢?”
“什么真才实学?萨博士作为他的岳父都看不起他,萨博士难道不比柯博士了解他,我都听说了,这个家伙以前做过几年医生,给柯博士做了心脏搭桥手术,救了柯博士一命,柯博士才破格让他进来的,实际上在物理学上根本没有多少见解。”
“原来是这样,难怪介绍的时候说是救命恩人。”
“他医生这么了得,去当医生好了,为什么偏偏来凑我们物理学的热闹。”
“不想当物理学家的学者不是好医生。”
“哈哈哈哈。”……
一阵欢乐的嘲笑声弥漫在研究院的食堂内,因为“樽博士”的原因,研究员们的话也变得多了起来。
柯博士的助理一边听着他们的谈论,一边皱起了眉头。
怀着担忧的情绪,他结束了这一顿午餐,匆匆来到了柯博士的实验室。
柯博士看着忧心忡忡的助理,笑着问道,
“老金,你怎么了?”
“您的名誉正在受损,您就一点都不担心吗?我觉得您不应该破格录用樽。”
助理一脸严肃地分析着樽博士会给柯博士带来的各种问题,并讲述了今天在食堂听到的议论,苦口薄心地劝说柯博士,不要再维护樽博士,按照老的流程走,不能给樽博士开后门。
“我不能阻止流言蜚语,但我相信自己的眼光。”
“您不能因为他救过您,就影响了您的专业判断。”
“救我是其次,早在之前我就与他交流过,我确定他是有真才实学的。”
“有真才实学的人怎么会连审稿规则都不知道?别说一个月发布5篇论文了,一年之内都没有同名作者发布过连续2篇的论文,我们最高的物理学期刊,怎么可能让他灌水?”
助理老金质问道。
柯博士微微颔首,“让他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布这么多论文,确实难为他了。”
“所长,您已经很厚待他了,希望他这次如果没有完成约定,您不要再袒护他,否则您的名誉会更加受损,到时候萨博士借题发挥,很可能夺走您的所长职位。”
“好,我知道了。”
柯博士长叹了口气,作为研究院的所长,他也有很多无奈。
在此之前,研究院也从未为了谁走过后门,开过绿灯,破格招募的人才是有,但都是物理学崛起的天才人物,是众所周知的,也在发表过论文。…
而樽博士偏偏是一样都不占,再加上萨博士的诋毁,众人都觉得他是一个想靠关系走后门进来的草包,这印象分就很差了,连带着柯博士也受到了同僚的质疑。
而此时,约翰森已经开始了每日必须的审稿工作。
审稿工作在别人看来或许会觉得枯燥无聊,但约翰森却乐在其中,尤其是在看到好的物理学论文的时候,总会感觉自己距离真理又近了一步。
每一天都会有很多科学论文投稿到平台上,首先通过一道排重筛查,确认是原创论文后,再分配给一审技术编辑,约翰森就是一审的技术编辑。
所谓技术编辑,就是必须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编辑,一般都会外聘一些相关学科的学者、教授、博士或者科学家。
别看是一审编辑,在一审处是十分严苛,因此,一审论文通过的概率只有30%,如果遇到较真的学者,例如汤姆森这样严谨的人,通过的概率又降低了,只有20%。
二审则会送到编辑部的主任和副主编处,作为个全球最着名的物理学期刊,主任和副主任都聘请的是退休的老物理学家,他们拥有很深的知识储备与资历,因此对论文的要求也更加苛刻,一般送到这里的论文,能最终通过的概率只有5%。
如果特别优秀的文章还会送到主编处进行三审,主编地位和万国物理学研究院的副院长基本持平,只不过注重理论,研究院更注重实践。
能在编手中通过的优秀论文,不仅仅会被登,还会被选为精选集,发布给世界各地的物理研究院,作为全龙族物理学家共享的文献资料,因此通过的概率就更低了,基本上是1%。
顾枫想要在短时间内在发表5篇以上的论文,即便是在柯博士看来,也是小概率事件。
约翰森揉了揉眉心,戴上自己的防辐射眼镜,打开电脑文档,找
到分配给自己的两份顾枫写的论文,开始仔仔细细地阅读起来。
然后,他脸上凝重的表情渐渐发生了变化,不自觉地长大了嘴巴,到最后甚至能塞下一颗完整的鹅蛋。
“这…这论文,真的是一个资历只有3年的博士写的?”
约翰森擦了擦眼睛,从头到尾,再次拜读了顾枫的论文,这一次他更加兴奋了。
“多新奇的观点,多好的论证,他简直就是天才,这篇论文,绝对,绝对是我这一年来看到最优秀的论文!”
汤姆森拍着桌子说道,他周围的同僚都投来了讶异的目光。
“汤姆森,你是找到宝贝了吗?”
“没错,我找到宝了,这篇论文绝对会轰动整个物理界!”
约翰森难掩激动地说道。
技术编辑部的几位学者纷纷都站起身,好奇地走向汤姆森的工位,凑到电脑旁,想一看究竟。
“什么好稿子,让我们也看看。”
“对啊,汤姆森,我们也帮着一起掌掌眼。”…
“你们看,就是这篇论文。”
汤姆森也不吝啬,让办公室的同僚们都看了顾枫写的这篇论文。
半小时过后,所有看完论文的技术编辑都发出了赞叹。
“写得太好了。”
“这是我们物理学的突破啊。”
“没错,这对带动航空有很大的帮助。”
“快,把这篇稿子送去副主编那!”
立刻有人提议道,汤姆森点头,“我再校对一遍,没问题就送去给副主编。”
“我来帮你一起校对吧。”
“我也来。”
“不用不用,你们快忙自己的工作吧,我自己就可以。”
汤姆森拒绝了同事们的好意,这让他们还觉得有些遗憾。
“对了,这篇论文是谁写的?”
“名字叫樽,是一位科贝大学的物理学教授,三年的博士资历。”
汤姆森说道。
办公室内的技术编辑们面面相觑,
“樽博士?怎么好像在哪里看到过?”
“就是那个一天之内投了10篇稿子给我们平台的樽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