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八章 孙权的顾虑(1 / 2)
对于是不是要偷袭荆州,在东吴内部,多少还是有点分歧的。
虽然说呢,周瑜已经做好了必要时刻,放弃自己的名声,为东吴争取最大利益的打算,但周瑜终究是世家子出身,又是名满天下的名将,真到了事到临头的一刻,周瑜多少还是有点含糊。
能不把自己大半辈子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名声给毁了,还是尽量不要毁了的好。
再说了,虽然这次没有名义上结盟,但天下明眼人也多的是,这次汉吴两国这套组合拳打的这么漂亮,你要说私下没点交易和约定,谁也不能信啊。
所以啊都已经背盟两次了,再玩背盟,顺带还要搭上周瑜自己的名声,周瑜多少还是有些纠结的,希望能避免就尽量避免的好。
但,孙权不同意啊!!!
真不是孙权彻底不要脸了,而是现在的局势发展,虽然对东吴很有利,但最有利的,还是他刘氏的大汉啊。
陆逊在攻入汝南后,本来是一片大好的局势,但因为地形不熟悉,再加上汝南各县也没有跟陆逊预料的那样闻风而降,导致陆逊并没有抢在曹休之前攻取上蔡,让曹休率领一万余士卒及时回援到位。
陆逊虽然有兵力优势,但面对上蔡的坚城,必须要打攻城战,这对东吴军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
即使如今东吴军的陆战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攻城战的惨烈程度,也远超一般的野战,对东吴陆军来说,也是一大考验。
再一个,陆逊也有点不知道该怎么跟孙权汇报比较好。
在汝阴到颍阳一线击破了魏军主力后,陆逊并没有顺势攻占颍阳,因为在陆逊看来,颍阳不算是战略要地,攻与不攻都可以,当务之急的领兵迅速北上,抢占上蔡。
只要攻下上蔡,没有了后路的颍阳,肯定会不攻自破。
因此,陆逊留下了周瑜的长子周循,领兵三千,看住颍阳的魏军,自己则带领主力,北上进攻上蔡。
这个安排,陆逊多少是看在周瑜的面子上,提携周循的意思。
毕竟根据情报判断,颍阳守军不多,守城的高堂隆虽然官居陈留太守,但他并不擅长军事.周循只要看住颍阳,等到将来全据汝南后,他也有一分不小的功劳。
但,陆逊怎么也想不通,周循到底是怎么看的颍阳,怎么就能让高堂隆在他的眼皮子底下收拢溃退的魏军残兵,并且三千,五千的往上蔡送。
真的,就周循的这个水平吧,陆逊都有点怀疑,上大将军到底是怎么教育下一代的也忒拉胯了!!!
陆逊这边在进攻曹休守卫的颍阳,虽然也很困难吧,但仗着兵力优势,已经把曹休给逼得快要跳墙了。
可当曹休撑过了最开始的五天艰苦守城后,每隔个三五天,就有一两千,甚至三四千援兵从颍阳回援上蔡.这谁受得了?!
倒不是说这些败兵的战斗力有多强,关键是,明明是被动挨打,苦守城池的时候,突然每隔个三五天就有援兵到来对守城将士的军心士气的提升,是巨大的。
给人一种老子还有援兵,还不用死的觉悟。
就这样,上蔡的防守是越来越坚韧,守军的士气是越守越高,而东吴军这边,连着攻了十几天,依然看不到攻破上蔡的希望,军心反而受到了一些影响。
毕竟东吴军是世兵制,打顺风仗的时候,各部将领都想着夺功劳,捞好处,给自己增加世兵名额,但一旦打了逆风战,就没几个愿意真正搏命的人了。
这不是陆逊的能力可以挽回的,除非是孙权亲自到前线指挥战斗但孙权的那个指挥能力吧,虽然陆逊嘴上不敢说,内心却是希望这位千万别来。
所以,陆逊只能是给孙权发送战报,寻求休战的可能性。
攻入汝南,其实对东吴军来说,战略目的也已经达到了。
攻克了大半汝南,虽然没有能够达成获取进入中原通道的目标,但也基本消除了淮南的侧翼威胁,把彭城国完全纳入了包围圈.以后再要进攻彭城国,就不用担心汝南魏军的威胁了。
只要拿下彭城国的话,就可以把青徐和淮南两地连为一体,将来不管是自守还是北上作战,东吴都能掌握足够的主动权。
所以,现在休兵,就地防守,巩固占领区,其实也不是一件不能接受的事情。
陆逊的用兵风格就是如此,与其冒着风险去争夺不确定的战略要地,不如先把吃进肚子里的东西消化掉,完事儿了再考虑是不是能有更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