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江东舆论(1 / 2)
跟《三国演义》里写的不太一样,这时候的江东,并不是武将要战,文官请降。
这只是罗贯中这个元末明初文人,受到他所处时代的影响,从而进行的假想而已,其实这个时候,江东也有文官主战,也有武将要投降的。
如果非要分的话,应该说是大部分江东世家出身的文官武将主张投降,大部分淮泗集团出身的文官武将主张抗曹。
只是,柴桑到底是江东世家的底盘,外来的淮泗集团再怎么经营,也比不上根深蒂固的江东世家的影响力来的大。
孙权也是受困于此。
他本身是想战的,不然他也不会来柴桑,要知道他以前都是呆在吴郡的,哪里才是他的郡治所在。
放着安稳的老巢不呆,跑到靠近前线的柴桑,这还不能说明孙权的态度么。
但他又不能不考虑江东世家的感受,如果江东世家真的在他出兵抗曹的时候在他身后使绊子,或者直接投降了曹操,对他进行两面夹击,那他才是真的麻烦大了。
因此,孙权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当众表态要对抗曹操。
柴桑集市上是战是降的讨论,本身就是孙权授意的淮泗集团和江东世家在争夺舆论控制权,目前来看,还是江东世家稍胜一筹。
诸葛亮了解了这些舆论情况后,心中有了决断,明白该用什么样的说辞去说服孙权了。
然后,诸葛亮和张溪什么都不做,选择了在馆驿内安坐,坐等鲁肃的消息。
但鲁肃也没有给诸葛亮带来什么好消息。
鲁肃回禀孙权后,孙权本来是打算立刻召见诸葛亮和张溪的,但遭到了一众文臣武将的反对。
说到底,还是战和降的那一套,江东世家和淮泗集团当着孙权的面直接吵了起来。
这个时候孙权当然没有办法召见诸葛亮,自己内部事情都没有搞定了,这要是贸然召见诸葛亮,那不是给外人看笑话么。
因此,孙权暂时搁置了召见诸葛亮的想法,先想办法理顺自己集团内部的这些矛盾。
而且孙权心里也多少有点没底刚刚收到曹操的书信,说他带了八十万水军,要“与将军会猎于江夏”。
这话谁信呐!!!
你到底是找我去会猎江夏的刘备,还是准备搂草打兔子,连我一起收拾了我会看不出来?!
但问题就在于曹操真的有八十万大军的话,他都不用搂草,直接可以打兔子了,还是碾压式的,直接把兔子窝都给端了那种。
整个江东加起来,包括世家大族的私兵全部调用起来,也就十万左右,曹操如果真的有八十万大军这个量级差,孙权真的要好好的考虑一下。
更何况现在这些世家大族还不同意出兵,孙权真正能掌控的,也就是只有那么五六万人而已。
这时候的孙权,其实在地位上是很尴尬的。
虽然孙权是实际上的江东之主,但在官面上,他只是讨虏将军,会稽太守还是曹操封的。
讨虏将军是杂号将军,根本不入流,跟刘备的左将军就不是一个档次的。
会稽太守撑死了也就是跟其他郡县太守平起平坐而已。
因此,从官面上来说,孙权没有号令江东听命的法统资格。
具体到现实,江东诸郡县确实以孙权为主,但各地世家对孙权还是保留着一定的戒心的。
毕竟,当初孙策借用淮泗集团的力量进入江东,平定江东郡县的时候,可没少对江东世家打压和杀戮。
现在孙策也没死几年,淮泗集团的力量也依然强大,江东世家也怕孙权安稳了几年后也学他那个杀千刀的哥哥,再次对江东世家大开杀戒。
因此,江东世家现在对孙权,是表面上服从,也会派遣子侄入仕孙权,但对孙权的戒心依然没有完全散去。
所以,孙权一时间还真的没办法拿这群墙头草的世家怎么样,总不能学自己那个刚烈的哥哥,再次跟江东世家翻脸吧?!
孙策的结局已经告诉孙权,这年头跟世家大族翻脸的后果有多严重,要不是他临危受命的稳定住了局势,这个江东现在姓不姓孙都不好说。
孙权很犹豫,他想抗曹,不想让江东基业就毁在自己的手里,也不想跟刘琮似的,明明有一战之力却打都不打的选择投降。
但江东世家的情绪必须照顾,也必须先稳定好江东世家的情绪,所以孙权一直是在装作犹豫,其实在拖时间,他在等一个关键性的人物回来。
至于诸葛亮,暂时先安置在馆驿吧,反正也不缺这几天的时间了。
诸葛亮倒是也不着急,在大致了解了现在柴桑城内的舆论气氛后,他倒也安心的呆在驿馆里,跟张溪和陪同的鲁肃一起谈天说地,畅聊天下。
鲁肃也是在这个时候,彻底了解了诸葛亮的人品学识,性格处世,深深的为诸葛亮所折服。
至于张溪,鲁肃也很意外,这个人对天下名士名将的了解程度已经超乎了想象,哪怕是身在边陲的士燮父子,他居然都能有所了解这又是一个擅长品评人物的奇才。
跟这样的人呆在一起谈天说地,品评天下英雄,倒也畅快。
只是这个畅快日子没持续几天,很突然的,江东名士张昭派人到馆驿来下拜帖,邀请诸葛亮和张溪参加张昭主持的江东文会。
鲁肃稍微一想就明白了这群江东世家的人,大概是在孙权那边迟迟得不到明确的答复,打算釜底抽薪,先搞定诸葛亮,最好直接把人赶回江夏去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