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八章 中计(1 / 2)
为了以防万一,司马懿还是留下了辛毗镇守洛阳,并且给辛毗留下了五千士卒守卫。
其次,为了防止大谷关的张溪趁机极限一换一,在后路被断的情况下强攻洛阳,司马懿又把自己的麾盖交给了自己的部将王林,让他领兵两千,虚张声势的往大谷关方向进发,做出进攻姿态,牵制张溪。
然后,司马懿带着一万八千士卒,领兵出城后,快速向伊阙关方向进发,争取一战而克之。
只有到了伊阙关,司马懿才会知道,自己的想法到底是对的还是不对的.万一不对的话,再撤回洛阳据守,还来得及。
原本需要至少五六天的行军路程,在司马懿的催促之下,只用了四天左右的时间,司马懿就领兵来到了伊阙关。
而此时的伊阙关,还有蜀兵守卫,城楼上旌旗密布,时不时的有守军来回巡逻.但总有一股诡异的气氛在里面。
按照常理来说,司马懿都已经领兵兵临城下了,守关的蜀贼不应该紧急动员,随时准备一战么?!
怎么这么镇定的还在巡逻的?!
司马懿心神一动,决定不扎营,直接发动进攻。
而随着魏军的前锋攻击到关墙前百步的距离,开始往城楼上射箭,以此来压制蜀贼守军的时候.城楼上的蜀贼,却是一哄而散了。
没多久的功夫,伊阙关城门大开,出来了一群类似当地豪强士绅的人,“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了。
事后司马懿才知道,那些在城楼上巡逻的蜀贼,不过是诸葛亮在临走前安排的最后一批蜀贼士卒,兵力甚至不到五百人。
这些人就是用来虚张声势,并且看住伊阙关内的士绅豪强们,不让他们泄露蜀贼行踪的。
而诸葛亮,早就在三天前,撤军,往南去了。
司马懿一听这话,顿时眼睛都亮了。
真的,司马懿一开始很担心,即使自己猜对了诸葛亮的应对策略,但诸葛亮撤兵过早的话,他也不一定能追的上.如果诸葛亮在上次自己出兵去伊阙关的时候就撤兵,这一来一回的,起码有十天的时间了,都够诸葛亮撤军到鲁阳了。
可现在看来,诸葛亮也是刚刚撤军,而且才撤军不到三天,恐怕连河南郡的范围都没有走出去呢。
自己还有一战而破敌的机会。
一想到这里,司马懿顿时也不在伊阙关久留,在稍微安抚了一下伊阙关的豪族士绅之后,司马懿上午进的城,下午就再次领兵出城,往南方大道的方向追了过去。
务必要追到诸葛亮,一举击破这支两万余撤退的蜀贼,然后再转头围困张溪所部,一举破灭蜀贼的北伐梦想。
现在的司马懿,已经没有功夫去考虑什么直觉不直觉的了,就他能看到的情况,能判断出来的形势,都显示自己现在优势很大。
司马懿一路领兵追赶,又追了三天,一直追到了距离梁县还有不到三十里的地方司马懿接到前方斥候的回报,说是看到了蜀贼的撤退大军,就在东南方向不到十里之处。
十里的距离,对大军来说,已经是非常近的距离了,基本上可以算作是在战场范围之内了。
这种情况下,司马懿需要做的就只有一件事——加快行军速度,尽快从后翼对蜀贼进行攻击。
都已经距敌十里了,司马懿相信,这时候的诸葛亮肯定已经知道了身后的追兵情况,因此,司马懿不能给诸葛亮调整部署,安排断后军队的机会,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发动进攻,搅乱蜀贼的撤退阵型。
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切断蜀贼的指挥联系,从而收获一场大胜。
理论上讲,司马懿的应对没有任何问题,是最正确不过的战场应对.但前提是,他的敌人,真的是在无备撤退的过程中。
而实际上,当司马懿催动自己的前军主动发起进攻,但却遭到了蜀贼后翼军队强有力的阻截时,司马懿就意识到情况不对了。
在战场交战不到一刻钟的时间,司马懿发现自己的侧翼突然出现了一支五千人的队伍,领头将领的将旗上打着大大的“赵”字时,司马懿只有一个念头。
不好,吾中计矣!!!
而此时的诸葛亮,正坐在自己的车架上,微笑的看着眼前这一幕,颇有些感慨.真不容易啊,终于引的这个老狐狸上当了。
真正中计的瞬间,可能就是那么的简单,一方撤,一方追,然后伏兵一出,事情搞定收工但在中计之前的那一系列安排,才是真正关键的地方。
能引的这个老狐狸中计,诸葛亮也是费了相当多的心力,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但现在看来,一切都是值得的。
顺带一提,司马懿“老狐狸”的外号,是张溪给取的,诸葛亮其实很不喜欢张溪这种动不动就给人取外号的毛病,毕竟自己的那个外号,实在称不上多么的雅致诸葛鱼头?!哪有卧龙先生听起来有气势。
以前是“受害者”,诸葛亮当然不乐意,但这次,诸葛亮还真的觉得,张溪取的这个外号,还真的对.司马懿真就跟个老狐狸一样,要引他上当,实在是太难了。
但好在,现在这个老狐狸终究是中计了,剩下的,就看能不能彻底留下这头狐狸,一举而克洛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