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南征(1 / 2)
这次的会议,持续讨论了快半个月的时间,但互相之间争议激烈,谁也不能说服谁,迟迟无法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
为此,小胖子刘禅都有些着急了。
这是大汉迁都长安以后的第一战,一定要打出威风和成绩出来,小胖子这点政治觉悟还是有的。
因此,就算小胖子再贪玩,对于这场战略会议的走向,还是很关心的。
甚至,在小胖子周围的小圈子里,也都在讨论,到底应该是南下还是东征。
虽然他们说了不算,但架不住他们都有这个觉悟,聚在一起讨论一下还是可以的。
这个小圈子里,包括了姜维,文钦,毌丘俭,陈祗,霍弋,傅佥等人自从小胖子迁都长安后,陈祗不知道是通过什么手段,居然很得刘禅的喜爱,都混进这个小决策层去了。
不论是身在洛阳的诸葛亮,还是坐镇长安的庞统,对此好像都没有什么意外的样子。
毕竟,这个时空的陈祗,确实没有让诸葛亮和庞统等人看出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陈祗名门望族出身,能俯的下身子去南中那种地方做事,也能在关键时刻领兵出战,本身才能也非常出众,又是从张溪的手底下混出来的最后这条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毕竟,能在张溪手下任职的人,虽然能力高低有所不同,但肯定都是有才之人。
再者说了,不管是刘备留给刘禅的班底,还是诸葛亮给刘禅安排的辅佐,武将确实是太多了一点,有个陈祗这样的纯粹文官帮助刘禅更好的理解朝政,对诸葛亮来说,也是乐见其成的。
就这样,陈祗靠着自己的本事和诸葛亮的默认,混进了刘禅的小圈子,并且以自己的高情商,混的是风生水起。
这帮人凑在一起讨论,到底是南征还是东进,只有陈祗及时的提醒刘禅,这种时候,是刘禅刷威望的好时候。
尽可能的参与到这种国策的制定中去,从一个旁观者尽量的成为一个决策参与者,对刘禅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将来国策如果成了,那至少可以说是天子的英明领导,但万一国策不成功,那也是诸葛亮等人背锅。
至于刘禅的加入,会不会因此影响到国策的决定.好吧,这点连小胖子自己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以诸葛亮等人的精明和谋略,他们制定出来的国策,肯定是详细经过讨论验证的,而刘禅即使意见和国策结果相反,诸葛亮等人也只会劝说刘禅变更自己的主意,而不会按照刘禅的意思去做的。
看上去,这好像是不怎么尊重皇权的意思,要是换个小心眼的皇帝肯定会记恨在心.但刘禅不会。
刘禅这个人吧,虽然不是一个明主,但是,他也有他的优点他非常的有自知之明啊。
如果连相父他们制定的决策都出现了问题的话,那么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制定国策的话,肯定会出更大的问题。
别人也许会担心皇权旁落的问题,但刘禅是真的不会有这种感觉。
就这样,刘禅接受了陈祗的建议,三天两头的派人去询问诸葛亮这个事情的进程,甚至有时候还会亲自去丞相府,旁听讨论的过程.一副非常关心国策制定的架势。
对内,其实诸葛亮和张溪等人都知道,刘禅来了,不过是只听,不说话。
但对外,在其他朝臣的眼里,诸葛亮等人就是在刘禅的主持下,讨论着国策的制定.这至少是一个勤政的主君。
这么一来,让关中乃至中原地区,第一次听到这位季汉天子传闻的人,对小胖子,都有了相当不错的印象和评价。
小胖子的名声是提高了不少,也显得相当的有存在感了可小胖子有点撑不住了。
他本身就不是多么的有能力的主君,同时吧,也是一个挺爱玩的主君,你让他耐着性子听诸葛亮,张溪,庞统,徐庶等人一讨论就讨论一天.这是受罪啊。
所以嘛,小胖子私下里也是经常询问自家相父.总这么吵下去也不是个事儿啊,这种事关国策的事情,还是早点决定下来比较好。
有了皇帝的发话,诸葛亮等人再次经过一番商讨和妥协之后,最终决定——南征。
原因,有好多好多!
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有两个。
其一,东吴属于软柿子的,好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