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考科举(2 / 2)
那人说完,还往地上呸了一声,啐了一句脏话,因为有些距离,时穗并没有听到说了什么。
倒是青牛,脸上迅速的变沉了起来。
那人骂完,甚至还嚣张的哈哈大笑了起来。
看着特别的欠揍。
但毕竟民不与官斗,不然到时候吃亏的还是自己。
被欺辱的两人敢怒却不敢言,最后只能垂头丧气的回去了。
那挑着重担的背影十分的可伶。
虽然时穗看着心里也很不爽,恨不得把那两个官兵打个半死。
但他们现在只是个普通老百姓,是得罪不起这种人的。
而且出门在外,最好不要惹是生非。
村长上前好声好气的问了一下,最后得知
如果要进去,每人需要交一文钱,就连小孩也不能例外。
村长去问的时候,笑的十分的客气,可回来的时候脸却黑的像锅底。
“一帮头长在头顶上的畜牲,专门鱼肉百姓的血汗钱。”
村长脸色阴沉,语气满是愤怒。
时穗心里也不高兴,却没有在脸上表现出来。
她捏了捏手指,心里很快做了一个决定。
村里人都是农民,虽然有几户人家会送孩子去学堂读书,但大部分人都没什么钱。
在古代,要想供一个读书人真的太难了,要不怎么说是寒门难出贵子呢。
光是每年的束脩最低就得要二两银子,还不包括平日里的笔墨纸砚和书本。
要知道,对于农家人来说,年景不好的时候,一年要想存下二两银子,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要是真的有天赋的话,到时候就得去参加县试,府试和乡试这些。
古代的科举之路非常不易,说是过五关,斩六将也不为过,可以说,能当官的都是万里挑一的精英人才。
古代的科举流程总体来说,可分为七个步骤。
首先是童试,只有过了童试,才能参加科举。
也就是我们现代说的资格证书。
然后是县试,由本地的知县担任主考官,过了县试后,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这时候的你还是白身,连童生都还不是。
只有过了府试,连续三场考试都合格后,才能正式取得“童生”的头衔。
府试每年都会举行,机会多多。
而之后接着的就是院试了,院试并不是每年都有,每三年才举行两次,所以要把握住机会,需要连续考两场。
最后成绩合格后,就能成为正式“生员”,也就是我们都说的秀才。
秀才这个名号,大家基本都听过。
当你成为秀才后,用现代话来形容的话,相当于你考上了九八五高等院校差不多。
在古代也很吃香,还有着一些特殊权利,以后见到知县就不用再下跪了,只需要作揖即可。
而且连徭役和差役都能免了。
这还没完,后面还有乡试,会试和最终的殿试。
乡试过了就是举人,乡试是三年两次,一般在农历八月开考,所以也称为这种“秋闱”。
通过秋闱后,就正式成为举人,举人可以免除赋税和徭役。
会试,也就是“春闱”,一场就要考三天,这不仅是考验你的才华,还考验你的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不好的,可能到中途就晕倒,然后被无情的抬出考场。
相当于这些年努力白费了。
虽说,以后也不是不能再考,可又得再等上一年,无论是对于金钱还是个人心态的考验,都是十分的严峻的。
说句毫不夸张的,大部分走到会试这一步的,基本都到一定年纪了,有些甚至都五六十,还不肯放弃。
可想而知,要是真的再等一年,对于他们的打击有多大。
过了会试,就能成为“贡士”,相当于大半只脚踏进了官场。
只要过了最后由皇上主持的殿试,获得一二三甲排名,以后就可以纵横官场了。
要是能取上一甲的名次中个状元,榜眼或是探花,那真真是祖上积德了,光宗耀祖了!
考童试和县试的时候还好,最多一两日就到了,有些县试离的近的话,可能当天就能回来。
最重要的是府试和后面的,和进京赶考差不多,古代交通不便,可能一去就得十天半月。
考试费用,路上盘缠,再加上客栈的钱,最低都要十两。
这对于农家来说,是一笔不低的费用,往往得举一家之力才能勉强凑齐。
尤其村里穷的,可能还是族里一起凑,才能凑够考试的费用。
非常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