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一条一千米的路(1 / 2)
&emsp&emsp第179章 一条一千米的路
&emsp&emsp王长江和沈妍在陆川等人现勘结束之后,开始对尸体进行进一步检查。
&emsp&emsp和现勘侧重的方面不同,法医主要是通过尸体检查判断死者死亡时间和死亡原因。
&emsp&emsp“根据尸体皮肤浮肿程度看,死者在水中浸泡时间超过二十四小时。”
&emsp&emsp尸体在水中浸泡时间不同,皮肤浮肿的程度会有一些差别。
&emsp&emsp王长江是这方面的老手,以前解剖过不少水泡尸体,对尸体皮肤浮肿的程度判断很有经验。
&emsp&emsp沈妍在一边认真听,认真做着记录。
&emsp&emsp和陆川开挂不同,沈妍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两年来和王长江学了不少东西。
&emsp&emsp“尸体浸泡的程度,主要看眼睛和手指。”
&emsp&emsp王长江也是有意的在教导沈妍:“眼睛是最容易进水的部位,眼球经过水浸泡后颜色会被变浑浊,稍显外凸。”
&emsp&emsp“手指的皮肤在水中浸泡超过十分钟就会出现吸水褶皱的情况。”
&emsp&emsp“和其他皮肤部位的浮肿程度对比,就能判断出水泡大概时间。”
&emsp&emsp“嗯嗯,”沈妍显然是个爱好学习的好学生,记载有用的知识,还时不时提问:“师父,尸体左耳有齿咬痕迹,你上回说如果尸体有伤口,被浸泡后可以根据伤口的侵蚀情况判断水泡时间,这个怎么判断?”
&emsp&emsp王长江扭动尸体头部:“你看这里,血渍渗出点已经消失,边缘开始出现毛刺,这就是水泡超过二十小时的特征。”
&emsp&emsp“但是伤口没有腐烂,就意味着水泡时间不到四十八小时。”
&emsp&emsp法医也好,现勘也好,都是一门经验学。
&emsp&emsp理论固然重要,但是经验更加重要。
&emsp&emsp相同的判断标准,在不同温度,不同湿度,或者室内、室外不同条件下,尸体的变化都会有所不同。
&emsp&emsp这个时候,只有经历过,才能做出准确判断。
&emsp&emsp“死亡原因……颈部掐痕明显,嘴唇发紫,面部发青发紫,暂无其他伤痕,死因初步确定机械性窒息死亡。”
&emsp&emsp王长江之所以初步确定,是因为死亡原因的最终确定,还需要解剖,才能给出最终结论。
&emsp&emsp不过尸体到底解不解剖,还要征求家长的意见。
&emsp&emsp王长江这些年碰到的案子,成年死亡案件中,家属大多会同意解剖。
&emsp&emsp部分女性尸体家人会不同意。
&emsp&emsp而未成年死亡案件中,绝大多数家长都不会同意解剖。
&emsp&emsp当然,这前提是法医能够通过不解剖方式,出具死亡时间、死亡原因的意见书。
&emsp&emsp家属也要签字同意。
&emsp&emsp比如死者生前吃过某种凶手喂食的药物,例如镇静剂,这东西不解剖是查不出来的。
&emsp&emsp吃过镇静剂之后在掐死,死因依然是窒息性死亡。
&emsp&emsp但是镇静剂这个环节,因为家属不同意解剖,没有做,就丢失了一条重要线索。
&emsp&emsp这也许就是破案的关键。
&emsp&emsp所以,双方都要签字确认。
&emsp&emsp“结合尸僵情况来看……死亡时间大概四十八小时左右。”
&emsp&emsp孩子是两天前早上上学后失踪的,距离发现尸体的时间,不到五十个小时。
&emsp&emsp也就是说,根据王长江的判断,孩子在离开家一两个小时左右,就遇害了。
&emsp&emsp但是水泡时间是不超过二十四小时。
&emsp&emsp也就是说,凶手在杀死孩子后,过了将近一天一夜的时间才抛尸。
&emsp&emsp那么具体的抛尸时间应该就是昨天晚上到今天凌晨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