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27章 有人才不用和没人才可用,完全是两码事(2 / 2)
也就薛万备勉强能跟窦诞搭个话,但那也是借了他四位兄长的光,他自身的身份地位并不足以跟窦诞平等相处。
在一路说说笑笑,斗嘴、插科打诨中,李元吉逛完了潭山文馆,也大致了解清楚了潭山文馆从建成以后,到现在有哪些教学成果。
目前,馆内除了教出了一位教习,以及教出了四位早就结业的学生外,再也没有其他教学成果了。
不过馆内的教习们对现在在馆内学习的学生们都很有信心,坚信再过个一两载,就能将馆内所有的学生培养成对大唐有用的人才。
李元吉对此是一点儿也不信。
先不说馆内的学生们在入学之前是什么货色了,就光看他们入学以后的表现看,就足以看得出,他们中间能成才的不多。
以后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人,注定要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混吃等死,仅有一少部分人才能成才。
而这些人即便是学有所成,以后也很难走进大唐的权力中心。
因为大唐的权力中心的皇族已经够多了,大唐分润给皇族的权柄也够多了,如果大唐以后还想发展,还想壮大的话,就不能再给皇族分润权力了,不仅如此,还得想方设法的收回一部分皇族手里的权力。
不然的话,任由皇族们肆无忌惮的扩张下去,大唐迟早会被这些皇族拖垮。
历史上李世民登基了以后,就果断的开始收拢起了皇族手里的权力,这才没有使皇族成为大唐的祸患。
朱允炆也这么干了,但是没有干成,还葬送了祖父传给他的江山,所以大明朝的皇族,到了大明朝后期,彻底的成为了大明朝的一个大累赘。
大到什么地步了呢?
大到大明朝的税赋都快养不起的地步了。
一个国家的税赋,光供养皇族都不够,你还能指望这个国家有什么实力,有什么发展?
虽然这里面有一些水分,也有一些人将自己贪墨的钱财算到了皇族头上,但即便是如此,依然能体现出皇族坐大,并且成为累赘以后,对一个国家的影响。
所以李元吉是说什么也不会让皇族在本土的权力过大,族群过大的。
所以在潭山文馆内的一众皇亲国戚,以后即便是出人头地,也很难出将入相,位列三公九卿。
不过,看馆内教习们的意思,他们似乎很有信心,那就由他们去呗。
反正人家是在做好事,也是在教人成才,这种事情不仅不能打击,还得鼓励。
什么将重臣的儿女们养成废物,亦或者逼迫着重臣们亲手将儿女们养成废物,并不是李元吉愿意看到的。
在李元吉看来,这么做不仅会养出一群尸位素餐的蛀虫,还等于是自废武功,对一个国家毫无益处。
这一点大宋已经帮忙验证过了,再威逼利诱着让重臣们将儿女们养成了废物以后,最后的下场就是遇到了敌人,谁也不愿意上,谁也不敢上,一个个都躲着保命,即便是被迫着上去了,也只会想方设法的保命,而不是杀敌。
在有新人露头的时候,他们就会想方设法的去拉拢,去腐蚀。
拉拢和腐蚀不成,他们就会想方设法的毁掉对方。
如此一来,一个偌大的国家,将永远没有新人可用,也没有能力特别出众的人可用。
这个国家也就注定了会被人一直欺负下去,一直欺负到消亡。
所以李元吉觉得,一个国家的掌权者,没必要威逼利诱着重臣们将儿女们养成废物,想要打压重臣们,不让重臣们独揽朝纲,不让四世三公这种世家出现,只需要做到识人、用人,不重用即可。
只要压着重臣们子嗣的晋升通道,不断的找理由和借口将他们升升降降,让他们一直徘回在中层官员中间,他们又怎么可能伙同父亲、祖父等人独揽朝纲呢?
在此期间,再大力的检拔有能力的新人,让新人快速的出头,去跟老人对垒,就能进一步的约束老人们独揽朝纲。
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能确保朝廷的上层、中层,都是有能耐的人在做。
也能确保朝廷一直有人可用。
不至于在迫不得已之下,让一个文臣去当武将,或者让一个武将去做文臣。
虽说这个时代不缺乏文武双全的人,但这一类人终究是少数,而且即便是文武全才,在文武方面也有侧重点,很少能有人能在这两方面都有杰出的能力。
所以朝廷唯有确保这两方面都有人可用,才不会在关键的时候抓瞎。
李元吉又勉励了教习们几句,慰问慰问了教习们的生活,并且帮教习们解决了一些生活困难,然后在教习们灿烂的笑容中,赶到了文馆内的一间雅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