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诸葛至凉州,念珍谏国策(1 / 2)
在张方去西域的第二天,陈宇和马岱进行了一次交谈。事后,马岱带人去游说西域各部族,一方面是靠着马家在西北经营多年的威望和交际拉拢各个部族,另一方面也是武力威慑防止张方回去之后再生乱局。整个敦煌因而就交给陈宇一人打理,好在敦煌郡是地广人稀之地,政务上的事情很少,因而陈宇所需处理的事情很少,往往一日之内都无一件要务,这也是陈宇敢让原敦煌太守赋闲回家的原因。
敦煌至姑臧一路距离是约85公里,就算是骑马急行军,一般一日一夜也只有一百公里左右,至于后世那种靠着信念飞夺泸定桥一昼夜12公里的奇迹在汉代是基本没办法复现的。陈宇自来季汉也是三年了,虽然比较擅长骑马,但是也是没法与骑兵体质相抗衡的,一日骑马最多只能七八十公里,再多身体就难撑住。
因而从敦煌去姑臧,一来回加上期间的事情就要接近一个月的时间,而原来的敦煌太守也早已离开敦煌,如此一来敦煌就处于一个近似顶层权力真空的位置。敦煌是接壤西域长史府的第一郡,是有着较为重要的战略意义的地方,正因为如此,此地有着桥头堡一般的意义,是不可以丢成空城的。
占据敦煌郡,进一步就是盯住了西域胡人动向。
次日中午,陈宇先是送张方等人离开敦煌,然后连着颁布两道命令。
第一道给敦煌现有驻军的将领阳关都尉许奉和玉门都尉王诞,命王诞代掌阳关都尉之职,而许奉则率麾下千人进驻海头城驻防。第二道命令给敦煌郡丞黄平和敦煌长史马晋,命黄平暂代太守事,马晋则代戊己校尉事前往海头城。
接着再排出十二个斥候,两人一组分为六组,两组潜伏跟随张方部队,轮流返回报告行军动向,另外三组斥候分开前往西域各部族寻找马岱,各自带着相同的信件。信件上让马岱坐镇西域,盯紧西域的各族。
从六月份那一次战争之后,马承回了姑臧,但是主要兵马就一直留在敦煌,同时成都的敕书到来,陈宇被加奋威将军衔,正式从官职上拥有了统兵之权,这部分凉州的驻军也就接着转到陈宇名下。接着陈宇下令让这支部队直接前往海头城,一切听凭马岱号令行事。
等斥候都离开以后,陈宇再派两支卫队分别去探听运输部队的情况,早在陈宇带人入驻敦煌的时候,陈宇就通过诸葛亮直接下令让益州新产的茶叶以茶砖的形式往凉州这边分批次运输,专门用来贸易平衡西域各部族所用。
陈宇在敦煌又等了一月,在得到马岱和军队进入海头城驻防的确切消息以后,又吩咐了贸易相关事项后,立刻离开敦煌前往姑臧。等陈宇到地方见到诸葛亮时,已经是十月初十的夜晚。
“念珍,你处置的事务井然有序,十分妥当,我很满意。”诸葛亮在听完陈宇这一月内的安排以后,微笑道。
“谢丞相谬赞。”陈宇站起来恭恭敬敬又施了一礼。
“你交的文书我已经看过了,我现在想听你细致说一下你所谓的变法的事情。”
“丞相熟读经史,自然知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周时,秦以弱小之国,终能一统天下,扫除六国,皆商君变法之功。昔孝公时,秦已在灭国边缘,而仅数十年间便成长为可以抗衡齐楚的庞然大物,皆因变法图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谓预者,乃推演将来之事,进行变化,以应对诸多变化,此乃变法之奥义。”
“有理,不过这番道理你到了陛下面前面对百官再说吧。我看你的文书,所谓变法我将之分为三大策,其一为中央集权,其二为地方分权,其三为均等选才。其一和其二两策,是吸纳我大汉四百年兴衰之教训,推行起来自然容易。至于其三,有秦国变法后的模子,但是又不完全等同,也不是曹家所用的九品中正方法,我其实想问的就是这一点,念真你不妨解释一下。”诸葛亮在说到第三点问题的时候,眼神明显变得锐利起来。
陈宇见此先起身行礼然后说道“余闻先主昭烈皇帝昔日之所以得徐州,后又统荆益,以先主仁慈布于四海,庶民在先主治下,安居乐业,民有耕,老有养,幼有育。故建安年间,汉室倾颓,曹贼篡逆,先主虽孱弱,仍立于不败。而后民心归附,统有荆益,北出汉中,遂与争雄。而后虽经夷陵之败,失荆州,兵丧而将死,先主亦崩于白帝,陛下仍可统御汉中,皆赖先主仁德,益州军民无不思报也。更得丞相辅政,兵出祁山,得凉州,进司隶,还于旧都,汉室天下气运日益昌隆。然曹贼雄踞关东,孙吴窃居江东此诚非数年可败之敌也。曹贼窃国日久,孙吴又称天命,天下之民,信奉汉室国运者,与日俱减。虽称汉命,庶民不信,如之奈何。依臣下之见,庶民如水,社稷为舟,民心向则水静舟行,民心背则风浪俱起,顷刻舟覆政息。”
“你的意思是,你想用均等选才的办法,汇聚民心。通过军功和考核任官,把官吏选拔权利通过你说的什么考试的方法来收回到中央,也可以做到。但是,你要做的应该不止这些吧。”诸葛亮放下手中的竹简,盯着陈宇淡淡的说道。
愣了十几秒,陈宇一个头磕到地上“丞相明鉴,有的话臣下不敢说。”
陈宇整个人都慌张至极,他从来没想到第一面诸葛亮就能完全看穿他的心思。毕竟陈宇心里那个理想化的改革措施,在这个时代是及其骇人听闻的,遇到的反对阻力也会很大,但是陈宇也知道,只有现在才是唯一可能实现这个改革目标的机会。
诸葛亮从桌案后走出,轻轻拍了一下陈宇后背,双手搀扶着陈宇让他站起来“我感觉你是不一样的,你有很多的东西和想法,让我感觉是超凡的。你的想法或许真的能实现先主的大业,但说无妨。”
陈宇从来没有想到这样的结果,但是沉下心来觉得如果是诸葛亮和刘备的话,也未必没有可能。于是清了清嗓子说道“天下财富有限,如果王侯将相拿的太多,庶民就拿的太少,而王侯少,庶民多,是故自文景之后,豪绅公侯兼并土地,攫取富贵,庶民日益贫穷,若逢天灾,则庶民难以苟活,是故当年有绿林赤眉,本朝亦有黄巾。若非走投无路,庶民岂会造反,这些并非仅是因为昏君谗臣,更多是因为豪强兼并,压缩了庶民的生存空间。”
“你想再推行孝武皇帝或者商君当年的国策?”诸葛亮听到这个问题,第一反应就是想起曾经同样面对这样问题采取过措施并且相对成功的汉武帝和商鞅。
“现在没有这样的基础。我想做的,是尽可能限制住豪强兼并,然后给庶民一个可以得到官爵的途径。过刚易折,如果贸然像当年秦国变法一样武断去做,势必遭到豪强权贵的反击,到时候革新变法必然被推翻。为图稳妥,臣下以为,先保证现有公侯的已得利益,避免激化矛盾,但是要修撰法律,限制住豪强对土地这些资源的兼并,同时效仿孝武皇帝的推恩令,在后世逐步分化封爵之人得到的土地封赏,逐步将天下的土地收归国有。天下万民以农为本,唯有让更多庶民得以土地耕种,方能避免庶民贫苦,战乱横生。”
“具体法令当如何?”
“《诗经》有‘北山’一篇,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故天下之土当为天子之土,不当为私人所占。因此立法,现有地契者,保持原有,但今后严禁私人买卖土地,凡买卖者以欺君论处,夷三族。确有出售土地者,以朝廷议定价格出售给朝廷,朝廷之土地,或用于租赁给庶民耕种,或封赏有功之臣。而对于封赏之臣,赏赐土地但不得分封建国;每一代承袭爵位,需降一等爵位,对应由朝廷收回二成封地,同时推行推恩令的方法,承袭爵位者承袭一半土地,其余子嗣均分剩下土地。养尊处优惯了的人,手上的钱一旦花的不够了,自然就会变卖家产,于是土地又可以回到朝廷手中,这样朝廷就有了可以持续给有功之臣封赏的土地,庶民也可以持续拥有可以耕种生存的土地。”
“这个法令名义上过得去,但若有下面官员阳奉阴违当如何?”
“请丞相恩准我把胡人组建的军队调入内地,到时候把军队散下去,武力威慑,胁迫当地豪强完成改革并不难,事后再让当地通过变革获得实际利益的庶民组建一些武装,少量配发兵刃,但是不发甲胄,他们就会为了保护自己已获得的利益而严格维护改革措施,只需要数十年,政策就能深入人心稳固下来,届时再有人想颠覆,那是难上加难。”
“你这法子确实精妙,让获利的民众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进而维护朝廷的法制,这真是没人想过的事情,但是确实可行。但是,这是留侯教导的吗?我高祖开国四百年,为何没有人对此上策?”
听到这句话陈宇直接愣住了,对啊,如果这个方法是张良传下来的,张良作为西汉开国元勋之首,大可以给刘邦献策,施行这个改革,或者刘彻在位时候,甚至刘病已在位时候都可以有改革的机会。为何要拖到现在?
陈宇只感觉到头皮发麻,脸上也微微憋得发红。事已至此,只能硬着头皮编下去了。
“留侯在世时,晚年求仙问道,曾对我先祖言,听闻长沙有仙贤,此人有通天大能,晓天下兴衰之道。留侯曾屡访长沙而不得,命我等世代走访长沙,以期遇仙贤而求治国之道。灵帝时,祖父于湘乡遇一仙人,器宇不凡,自号‘润二十八生’。仙人授祖父此法,然灵帝时奸佞当道,后又有董贼乱政,曹贼篡权,汉帝颓弱,是故未能进言。”
“那仙人说了什么,为何出此策?”这次诸葛亮并没有扶起陈宇,而是端坐着问道。
“仙人说,王朝之所以兴衰更替,皆因剥削。”
“何为剥削?”
“仙人说,庶民奴隶耕织渔猎此为生产,而当权者不事生产,靠着权力胁迫庶民奴隶将生产所得上贡,仅留少许供给其自养,此为剥削。朝廷开创之初,地广人稀,庶民奴隶尚能自足,故天下兴。而日月累转,当权者剥削日盛,则庶民所占据财富日少,然庶民之众愈多,则民食难果腹,衣难蔽体,若遇天灾苛政,则民无以活,故有暴乱。昔成汤代夏,武王伐纣,高祖立汉,光武复汉,莫不先因庶民之暴乱也。暴乱若不能镇压,则会产生新的当权者,故王朝更替。若暴乱镇压,则有人立有大功,趁机篡权,故王莽、曹操之事也。”说到这里陈宇没有继续再说下去,而是等着看诸葛亮的意思,毕竟自己说的概念超脱了时代太多,陈宇也只敢捡着其中一些对于这个时代没那么大刺激的内容来说。
诸葛亮沉吟了好长一会儿,叹出一口气“真仙人也,此番论调,当真切中关节,我尝与先帝论天下兴衰之道,总是谈及政令、奸佞,未能视得此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