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七章 一千多人打板子,何其壮观(1 / 2)
走出承天门的杨丰,紧接着就享受到了那些北方人的欢呼,包括等在外面的北方官员也摆出一副感恩戴德的模样,至于杨大使则很谦虚地表示他只是做了些力所能及的……
“杨某不是偏袒哪边,只是要一个公平。
我就看不得不公!
公平,公平,公平!”
杨大使在承天门前,对着欢呼的人群喊道。
总之他这个北方人民心中的英雄算是有了金身。
“所以科举必须得改革。”
使馆客厅内,杨丰继续蛊惑着朱允熥。
后者一副聆听教诲模样。
而他姑姑穿着一身很有现代影楼风的长裙,用那已经快一米七二的身高顶着张十六岁的脸,趴在窗口扒拉着算盘不断制造噪音,旁边还站着已经沦为她的秘书的春姬,还在不断给她低声汇报账目……
“赔钱,赔钱,天天赔钱!”
小公主愤然说道。
还把算盘重重一摔。
很显然最近这段天天赔钱的日子已经让她忍无可忍了。
也可能是故意的。
毕竟她侄子还在这里,她在提醒她侄子,别忘了还有巨额贷款,要抓紧时间还的,之前杨丰大闹山西的所有开支可都是她侄子承担。
贷款承担。
至于杨丰在此期间赚的……
哪有,一分钱没赚,一直都在赔钱。
正在说话的杨丰无语地看了她一眼然后继续。
“还是我之前建议的,分科取士,然后广撒网,多取进士,一科几十个太少,两三百也少了,怎么也得取一半才行。”
杨丰说道。
“但依照这种方法,就算所有进士都去做佐贰官,也依然没有那么多职位可以给他们,毕竟进士三年一批而官职能坐几十年。改革科举估计是必然了,皇爷爷此前也想,只是顾虑重重而已,但经历此事之后,他对这些儒生应该也有些厌烦,毕竟你也说过当他们一个思想的时候,可以轻易结成同党。如今这才三十年,南方儒生就已经结党,再过三十年,恐怕南北儒生都会结党,得防着他们,最好就是加入杂科进士。
但还是那个问题,朝廷取进士容易,给他们官职却不易。
毕竟官职就那些。”
朱允熥说道。
“这个容易,把吏这一级取消,衙门里那些吏,全部改成科举进士。
当然,不是直接改。
只要让进士做各种吏,而吏以后不再从科举外任用,左右你也是要给吏实行俸禄制,这样正好用这些进士来做,九品制不够就再加几品,不行把八品九品再分。正九品上,正九品下,从九品上,从九品下,所有进士除了鼎甲进翰林,二甲留京,三甲的那些统统分到各地以从九品下开始充当书吏,典吏。”
杨丰说道。
这就是他的终极目标,大明文官大英公务员化。
进士?
进士也只是个初级公务员。
大英公务员怎么了,但凡大英公务员们还能像汉妃一样,也不至于搞出包菜首相,而且这个体制还能形成稳固的政府体系,毕竟大明的地方官又不是老百姓选的。
剩下就是他们凭本事上升,虽然也可能是凭钞能力。
但就算是凭钞能力,前提也得是有的成绩。
毕竟竞争者众多。
过去只不过是一科不足一百个新人涌入官场,改革后多了不说,五百以上没问题,人多了竞争者也多,有钞能力的同样也多,想出头终究还是得拿出点真正的成绩。
不然就算有人想提拔,那也得能服众才行。
“这倒不错,就是朝廷要掏的俸禄增加了。”
朱允熥说道。
“以后改成发钱就行。”
杨丰说道。
只要发钱那就是印钞的问题。
而且现在随着银行制度的日益完善,尤其是倭国第一批白银炼出,宝钞的购买力稳固,银行和户部之间的借贷也越来越多,甚至很多时候原本需要印钞解决的,现在也不需要印钞了。
毕竟印钞成本也不低。
关键就在于倭国的白银真出来了。
之前炒作起来,把倭国银山宣传成了宝钞的基石,然后紧接着就出银了,而银行也随即放开兑换,哪怕只是小额兑换。
至于大额……
这种兑换不得预约啊!
但在预约等待的几天里,会有人去跟他谈心的。
然后……
为什么要兑换?
银子携带还不方便,不用了,用钞票最方便了。
不过偶尔还是要让几个大额客户在一大堆围观者目光中,把钞票兑换成白银,然后满意地拉着一车白银很招摇的离开,至于离开后第二天,这些白银就回到银行的地下银库,那就不需要让外人知道了。
如果这些白银没回去,那就该锦衣卫登场了。
黑?
真黑呀!
但这套一明一暗,一黑一白的互相配合,却让那些不明真相的老百姓们,全都相信银行就是自由兑换,所以宝钞的币值也就稳定了。只不过这种操作是应急的,短时间撑一撑,靠着朱元璋的杀气,但随着倭国第一批白银送来,连那些大客户,或者说豪门贵族也放心了。剩下就是随着白银产出越来越多,宝钞真正过渡到金银复本位。
宝钞真正可以自由兑换。
不过真的到了那时候,这种货币也就在人们心中稳固了。
“你给京城的官每月发十贯钞,他能养活全家,伱给云南的官每月发十贯他也就能养活他自己。”
小公主说道。
这时候云南粮价是最高的。
哪怕正常情况下,也得京城的两倍以上,甚至三四倍都有。
关键在于这个时代没有优良的山地作物,以后有土豆和玉米,就可以把那里的粮价大幅下拉,哪怕这些都需要时间改良品种,把地瓜先顶上去也一样。
西南开发是必然。
只不过先北方后西南,这个次序是不变的。
“那就发补贴。
基本俸禄都一样,去边塞艰苦之地的,额外加补贴,不同的地方补贴也不同,像去会宁做官的,比京城多个两倍也很合理。再说他就是去做官的,要是他能劝课农桑,带着老百姓把粮食产量增加,粮价降下来不就行了?自己不做事,不想办法,还嫌粮价高,那就有些无理取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