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第一次战略胜利(2 / 2)
白起也不在管他,带领秦军向西南挺进。白起是不敢走西面的,此时那支赵军没准就在东面等他。往西南走,虽然路线要长,但重在安全。
另一边的田单带三万赵军急行,他在不久前听到东城打仗了。他断定,东城有一支赵军和秦军打上了,而现在声音消失,很有可能秦军已经突围了。
他看了看舆图,手在复杂着比划一条路线,那赫然是白起的撤离路线。路线在他的脑海越发清晰。
“派出斥候告诉后军向西南开进。分批出军,争取在最快的时间内到达泌水南端,其他人随我转道西南。”田军知道,白起不可能从东面撤离,他需要安全的到达泌水要塞。
秦军走后,赵茄又重新回到了东城。东城历经数次大战,很是残破。在秦军占领东城十余天后,赵国重新恢复了在东城的主权。以占领东城,秦军败退为标志。第一次高平关会战结束,秦军伤亡8万,赵军伤亡高达12万。
此次战役,沉痛的打击了秦军的嚣张气焰,使秦军认识到即使是战无不胜的白起也难以战胜赵军。赵军从战争之初的一个多月的时间中,首次取得了第一场的战略性胜利。
这场战役的胜利,极大的鼓舞了各方参战国。提高了赵国在各国的国际地位,极大的鼓舞着赵国人民为保卫国家而团结奋斗。是赵国与秦国并列的宣言书,是国内动荡局势开始走向平和的重要里程碑。
经此一战,秦国逐步进入战略防御阶段,秦国对赵国的侵略战争开始出现了转折。此次战役赵国向秦国证明了其主权和领土不容侵犯。秦国淹没在赵国军民的抗击浪潮中。标志着秦国速决战的破产,迫使秦国放弃了先赵后楚的战略方针,秦国开始将大量兵力投入到对楚战争,减少了赵国的压力。
田单围歼计划的失败,使秦军主力较为完整的撤出战斗,即使田军转变策略,也注定了秦军不可能被歼灭的事实。但秦军经此大败,彻底丧失了进攻主动权。
这场战役被赵国称为“神圣的反击战争”。它粉碎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赵丹在战后中肯的评价道:这场战役的背后是由人民和士兵用鲜血换来的,无论是国力还是神明,都不曾站到赵国这一边。天意想要使秦国取胜,可他的意志被三百万赵国人民所阻。人民的力量是无穷大的,而之所以各国无法阻挡秦国,是因为各国缺乏一个英明的领导者,缺乏一个自发性爱国组织。他并不算英明的领导者,但赵国有多个自发性的爱国组织,以商人为代表的爱国组织缓解了赵国的国库告急的问题,以平民为代表的爱国组织积极参军。以贵族为代表的爱国组织积极决策,赵国就是凭着这三大必胜法宝,才得以战胜秦军。”
没有人会称赞平民,但赵丹却是做到了。他不似别的君王,将功绩揽于自身。这使得人民初步觉醒,他们意识到了自己是国家的一份子。这场战争证明了国君需要他们。一些敏锐的人认识到国君离开了人民难以生存。可还没有人证明,人民离开了国君不可以生存。
这对君主制国家来说,是一场灾难。
但对于赵丹来说,他可以容忍一个王朝被推翻,也不愿愚民政策在中国流行两千多年。为此,他也做了出了不少的举动。
他提高了民众地位,设立国民议会,这是民众可以参政议政,极大可能的留下了共和主义色彩的种子。同时,他要尽可能的使君主制得以保留。
他要激化资产阶级和人民的矛盾。资本主义发展到最后的矛盾是其与封建主义的矛盾。但其次要矛盾则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不同调和的矛盾。在多重矛盾下,来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而资本主义想要发展,需要完成资本积累,这个时期,资本主义极具侵略性。而封建主义也并不稳固,需要扩展一定的生存空间。
在这一点上看,两大阶级有明显的共同利益。封建阶级要对外扩张来掠夺土地、人口,资产阶级要对外扩张来掠夺市场、资源。这会使赵国整体极具侵略性。而资本主义在早期发展中极度弱小,极度依赖政策支持,在一定的时间内,双方是共生关系。赵丹要做的,是延长两者的共生时间和封建制度快速走向成熟,这并不难,现在的工商业基本处于零的状态,资本想要运转是非常艰难。而封建制度却是很容易可以发展起来。
君主专制与英国君主立宪,他都不想走。他想取中,进行二元制君主立宪,即实君立宪。代表国家有拿破仑帝国、德二、日本、沙皇俄国。相比之下,英国的君主立宪这个正经的议会君主制成了君主立宪的个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