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心人
会员书架
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隋主沉浮 > 古代国公和王爵封号含义(转载)

古代国公和王爵封号含义(转载)(2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不当对照组,我上家庭综艺爆红了 修炼万倍增幅,我成了万族噩梦! 这个玩家有点良心,但是不多 长安好 重生八八从木匠开始 归途:文明的阶梯 锦鲤逃荒:捡了个首辅当夫君 一诺微光 将界 我打造了异常控制局

郡公:正二品,食邑二千户。

县公:从二品,食邑一千五百户。

县侯:从三品,食邑一千户。

县伯:正四品上,食邑七百户。

县子:正五品上,食邑五百户。

县男:从五品上,食邑三百户。

亲王、郡王都是王爵,原则上只给宗室成员,别的爵位大家都可能得到。食邑在这里比较有意思。如果在封爵位的时候,有“食实封”这么几个字,那么这个人就能得到相应封户的租调税收。然而一般情况下这是没有的,因此这些食邑只是虚的,并不能给这个人带来什么实惠。爵位名称的来历比较多样。例如王爵,大家一般比较关注单字王和二字王的差别。这个差别在隋唐以后体现得比较凸出。

先说亲王,亲王一般是以州的地名或东周列国的国名来封授。因为州或东周列国的名字一般就只有一个字,所以亲王的封号一般只有一个字,民间俗称一字王或单字王。戏曲小说里所谓的“一字并肩王”,估计就是这么来的。比如,题主说的朱元璋的这几个儿子:燕王、赵王、楚昭王、齐恭王,实际上都是亲王,而且是地位不错的亲王,因为燕国、赵国、楚国和齐国都是战国七雄,是很好的封号。有人说不对,单字王是亲王,而楚昭王、齐恭王是两个字呀,难道不是郡王么?不是,因为“昭”和“恭”在这里不是爵位封号的一部分,而是他们死后,后人给他们上的谥号,相当于齐桓公的“桓”以及汉武帝的“武”。再比如说,唐朝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追封李建成为息王,同时给了个还不错的谥号“隐”,因此后人称李建成为息隐王。后来李世民把“太子”之位还给了李建成,因此李建成也叫做隐太子。电视剧《贞观长歌》里魏征一出场就说隐太子怎样怎样,这是不科学的。同理,李元吉被追封为海陵王,后来追升为巢王,谥号是个恶谥叫做“剌”,因此后人就叫他巢剌王。还有他们那个传说中会抡锤子(仅限传说中的老三李玄霸,死后追封为卫王,谥号叫“怀”,因此也叫卫怀王。实际上这里的息隐王、卫怀王和巢剌王也都是亲王。

然后至于名称的选择,一般来说除了太子之外的其它嫡子,或者皇帝非常喜爱的庶子,会被封为大国的王,例如秦王、赵王、齐王、楚王、晋王、魏王、郑王等等。皇帝的兄弟以及地位较高的嫔妃的儿子,会被封为中等国的王,例如越王、吴王、蜀王、代王、卫王、岐王、鲁王、宋王、梁王等等。其他的庶子的封号就不那么好了,都是些小国的王,例如霍王、密王、滕王、荆王、凉王、鄂王、徐王、蔡王等等。

郡王是以郡县的地名来封授,而郡县的名称是两个字的居多,因此民间俗称它们为二字王,例如常山郡王、零陵郡王、琅琊郡王、中山郡王、北平郡王、河间郡王、江夏郡王等等。他们也可以简称为例如常山王、零陵王、琅琊王、中山王、北平王、河间王、江夏王等等。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对于一些功劳非常高的宗室成员,或者一些归降过来的义军首领或少数民族领袖,中央王朝有时候会给一些非常好的郡王封号,来拉拢人心。例如唐初的赵郡王李孝恭和燕郡王李艺(其实就是罗艺,赐姓李,他们的简称就是赵王和燕王,看起来和亲王一样,实际上他们是郡王。

国公这一级的封号来历就多了,至少有三种:第一种就是和上面一样,按照这个人的功劳和威望来选择封地,例如功劳很高的可以封为魏国公、赵国公、楚国公等等,功劳较高的可以封越国公、代国公、鲁国公等等。

第二种可以是受封者的老家,比如你是山东人就封你作鲁国公,你是河东人就封你作晋国公,你是南方人就封你作越国公或楚国公,你是河北人就封你作赵国公,等等。

第三种是取美称,一般人没这个待遇,只有功劳极高的人才能得到这种封号,特别是集中在唐朝和清朝,例如唐朝的卫国公李靖(所以世称李卫公,有兵书《李卫公问对》、英国公李勣(就是徐世勣,字懋功、宿国公程咬金(后改为卢国公、翼国公秦叔宝(后改为胡国公、褒国公段志玄、勋国公殷开山等等。郡公以下的封号。大多数都是以县的名字来封授的,当然县之间也有差别,像比较富饶的县一般给了比较重要的人。

一般来说,爵位是和军功挂钩的,因此历代开国的时候,文武功臣都可能拿到国公的爵位,往后再拿国公,在正常情况下就很难了(尤其是文官,比如前面提到的唐初这些开国功臣,上了凌烟阁的24人里,除了宗室李孝恭(郡王和纯文人虞世南(县公以外,别的都是国公;没上凌烟阁的开国功臣,像于志宁、陈叔达、宇文士及一类的文官,因为有开创之功,也都封为了国公;但那些没赶上开国的人,再有本事也不行,像岑文本只是个子爵,欧阳询和阎立本都是男爵,许敬宗本来也就是个男爵,因为帮武则天除掉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才好歹混了个郡公;哪怕是薛仁贵、程名振、梁建方这样的在边关屡立战功的猛将,最后也只是郡公。这些人,能力一个个都很出色,但想当国公,那真是太难了。再比如明朝开国的时候,朱元璋封了一大堆公爵,像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鄂国公常遇春、信国公汤和、颍国公傅友德、宋国公冯胜等(虽然后来朱元璋自己又处死了其中的很多;但到了后来,哪怕是文武全才王阳明,在世的时候只封到伯爵,去世后才追封个侯爵。清朝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到头来都是侯爵而已,曾国藩的“曾文正公”是人们对他的尊称;像张之洞和林则徐这样的重臣,连个侯爵也没得到。没赶上开国还想封到国公这种级别的爵位,就得趁着大的变故,立下类似郭子仪那样“手提两京还天子”的绝世奇功才有可能了(郭子仪甚至被封为了郡王,比如两宋之交有保驾南迁、延续国祚之功的中兴四将,除了提前冤死的岳飞以外,另外三人在世的时候都获得了极高的爵位,刘光世是国公,韩世忠和张俊是郡王,后来主张北伐的宋孝宗把四个人都追封为亲王。同时期的其他名将比如杨沂中、刘錡、吴玠、吴璘等也都被追封为王。当然,像唐末藩镇那种不正常情况就另当别论了。

另外,南北朝的北周还发展出另一套“勋官”系统,和“爵位”系统平行,都是彰显荣誉的,包括柱国、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大都督、护军、都尉等等,一共十一级,本来是北朝府兵的军衔名号,但后来虚名化,成为了象征荣誉的虚衔,后来这套制度一直传到明朝,中间修修改改,名称变了不少,但总体来说性质变化不大。勋官制度和爵位制度以及唐代形成的散官制度有一点相似之处,但都互相不同,不要和爵位搞混了。与爵位不同的是,勋官制度虽然出自府兵制,但不一定要和军功挂钩,文武百官都有机会得到,甚至到了明朝,还出现了单独的文勋官序列。

清朝的制度和前面的朝代们相比差别比较大,同样是宗室和外族分流的,但比较有满族的特色。清朝宗室的爵位有:和硕亲王、世子、郡王、长子、贝勒、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一共十二等,俗称“宗室世爵”;对于外族,爵位有: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一共九等,俗称“民世爵”,其中后四级是直接来自明朝的勋官序列;而勋官序列本身在清朝被废弃了。这里面的镇国、辅国和奉国都是固定的,并不是国名,这和隋唐的国公封号不一样。而所谓的“不入八分”,简单说就是不享受某些优待的意思,与“奉恩”(即“入八分”,享受某些优待对应。清朝的具体封号也比较特别,在封王爵、公爵的时候,多取美称而淡化国名,比如恭、怡、端、奕、忠、庄、勇、瑞等等,其中公爵在清前期没有名只有爵位,比如一等公、二等公、三等公,后来少数有了名字,也是取美称。侯爵也一样,比如曾国藩是一等毅勇侯,就是等级加美称。

既然前几位说的是明代,就说一下宋代的,宋代国公分为三等,大国,次国,小国,它们的名字来源于春秋战国的封建国家。大国国公比如说魏国公,鲁国公这样的,次国国公比如说卫国公,郑国公这样的,小国国公比如说舒国公,温国公这样的。当然还有更尊贵的两国国公,高宗皇帝曾经就想任秦桧为秦,魏两国公。当然还有一些是不会封给臣子的,比如说赵国公(国姓不封,宋国公(国名不封,梁国公(国都不封还有一些就是皇帝之前任过亲王的郡国不封。当然,如果还想要深入了解这些的话,推荐看一下《玉海》卷十八里的郡国,这是景佑三年章得象上疏确定,再经后世发展形成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皇孙凶猛 真千金太霸总,大佬秒变娇夫 她被活活烧死后,全家后悔了 重生到四合院不当恶婆婆 我无意中攻略了小说女主 逍遥四公子宁宸雨蝶小说超前更新最新章节 逍遥四公子宁宸雨蝶全文免费阅读小说完整版 逍遥四公子宁宸雨蝶免费阅读完整版大结局 逍遥四公子宁宸雨蝶全文阅读最新更新 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