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文人骚客(1 / 2)
临安,八月初。
七月流火,八月未央,临安街头依然随时可见一些穿着短褐的百姓,尤其是码头周边,来自各地的商船顺江而来,一件件货物搬来搬去,不少汉子都光着膀子,依然喘气如牛,汗如雨下。
八月的阳光自然算不上毒辣,但也算不得温和,尤其是入了秋,空气里的湿气更重了些。
也不知道那些汗水里,是夹杂了多少潮湿的空气。
以往临安码头忙碌的人,多是临安当地的百姓,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当地征募过来的徭役。
自先秦以来,天下百姓除了赋税,都有徭役,唐时之前是一年四次,每次一月。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诸如正卒之役和屯戍之役等等。
唐太宗李世民时期,体恤民情,改为了一年两征。
即便如此,一年四季,倒是有接近一半的时间,百姓都在给朝廷白打工。
劳役之苦,韩非子有云:“徭役少则民安,民安则下无重权,下无重权则权势灭,权势灭则德在上矣。”
不过自河北流民来了临安以后,倒是有了一些小小的变化。
某些不太重要的场所,诸如码头这一块,原先的徭役,变成了河北流民来做。
原先被强迫要求服劳役的,此时倒是可以难得的歇息歇息。
这些河北流民们,自然也没有什么工资,每日五升米,一家三口勉强吃饱。
话虽如此,但这五升米,往往还是要打折扣的。
上面有政策,指望着下面老老实实的执行,未免过于天真。
但起码是饿不死的。
本地那些百姓,倒是没觉得这是朝廷在雇佣这些流民,毕竟流民来了,朝廷也是赈济施粥的。
在他们看来,这不过是把赈济施粥的粮食,当做每日做工的口粮发下去罢了。
但也有一些思想活络的百姓,开始寻思着能不能混个名额,也来做工,每日拿五升谷米,总比在家空吃仓储来得强。
你不说,我不说,谁知道我是不是流民啊?
这些涉及到底层的浑水摸鱼无法杜绝,对于大局倒也是无关大雅。
以工代赈这个名词在官场上传的热火朝天,于民间倒是没什么太大的反应。
一方面是百姓不太懂,另一方面是每天粮食也都发下去,流民们更不关心。
大牛就是河北来的流民之一,他也听不懂这以工代赈到底有啥好处,但自己每日被带来码头干活,到了饭点管吃,晚上发粮食这件事情,是实实在在的。
有一口饭,不至于饿死,对大牛来说就是最好的。
至于干不干活,流民们其实很少关心这些。
这时候的人,在吃不饱饭的时候,你给他白米粥加小咸菜,第一天他们以为是他的断头饭。
第二天他们会感慨你人怪好的。
第三天你指哪他们打哪。
第四天,将军天凉了,加件衣裳吧。
大牛虽然不关心,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也从流民营地那边,听到了一些与往常不一样的东西。
有一些年纪大的就说了,原先流民们是不用干活的,但吃的东西也没这么好,稀粥都捞不到几粒米。
这营地也是没有的,能有几块布,用长木头支起来遮阳避雨,就已经是极好的庇护所了。
至于说定点上厕所,按时有人来清扫,每日集合洗手,生石灰消毒,还有类似伍长的负责人制度等等。
那更是前所未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