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潜龙在渊(1 / 2)
唐国十部归位,各负其责,政令上通下达,国家机器开始高速运转,顿时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之势。就像大树有了枝干,只要有一点时间发育,整个体系自会枝繁叶茂。
北二十里的庙山镇所发现白土,李昊经过详细确认,确实是高岭土无疑,储量资源不但丰富,还发现了石灰石、铁矿、沙石和黄沙等资源,储量同样巨大,绝对是意外之喜。
李昊干脆留了下来,让郑山调来一批工匠,李昊开始和工匠探讨起窑口的建造。
李昊有思路,了解工艺原理。工匠懂技术,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知道答案反推过程,要比从零开始容易的多。
耗时半个月,李昊对实验窑口改动数十次后,终于符合了所有要求。窑口不但要保温,通过输风断氧手段,窑口还要能调控散温。虽然最高温度无法测验,但绝对超过了一千度,烧瓷应该足够了。
这段时间,李昊已吩咐劳工做好了前期准备,像淘洗池和陈腐池已建成应用。高岭土必须粉粹淘洗后,再放入陈腐池发酵才能使用,发酵可以提高瓷泥的粘性。再之后的工序就是练泥拉胚,有点像小时候玩的和尿泥。
转盘刮片等工具,工匠早已做好,李昊直接上手,玩得不亦乐乎。
此处劳工都是附近村民,李昊干脆选了三十人,准备培养为拉胚师傅。另外又从工匠中选了三人负责窑厂,这三人做事比较机灵,分别是张章、胡铁和赵宗。
烧瓷是个技术活,有了这些天的经验,未来开窑烧瓷,他们都是技术骨干,开枝散叶全靠他们。
初学拉胚肯定是歪歪扭扭,李昊也不例外,上手做了几天,慢慢就有了感觉。
第一窑是试窑,李昊没想弄的多精美。只做了一些茶杯和碗,这两件器型都是敞口,比较简单容易。大家一起上手,用了三天时间,总共做了三百个泥胚。
如今正值初夏,泥胚放在阴凉通风处,两天时间就干了。
至于釉料,这块他熟,这是李昊的专业领域。
此地有现成的材料,庙山这里矿物资源丰富,高岭土、石英、石灰石、白云石等等都不缺。
早在闲暇时,李昊就把釉料调配了出来。不过,这次只是试窑,所以也没调配彩釉,只是简单的白釉料。
把干泥胚上釉,全部搬进窑中,这第一窑自然是李昊点火。
随着火越烧越旺,李昊也不禁开始期待起来。
李昊不知道具体要烧多久,只知道不需要一天。第一次烧窑,他准备烧十五个时辰,先看看结果如何,根据泥胚变化,再决定缩短时间,还是延长时间。
前面小火预热,中间大火成型,后面灭火冷却,这些基本原理,李昊还是清楚的。
此时是下午五点左右,开窑要到明天早上八点。
今晚注定是个无眠之夜,不但李昊,劳工和工匠也一样,大家都很好奇,国君花了这么大力气,到底能烧出什么东西。
照看炉火是个细致活,李昊也不敢大意。窑内温度达到高温后,维持温度平稳很重要。
如今没有测温设备,只能通过洒水,根据水的蒸发快慢来判断。蒸发慢了就是温度降低了,蒸发快了就是温度上升了,依此来调节火势。
一夜未合眼,李昊选中的三个工匠,更是眼睛通红。国君看重他们,让他们负责窑厂,以后烧窑就是他们的活。如此机遇,他们自然不敢分心。
早上六点,开始降温。
李昊让劳工打开火盖和风门,窑内温度开始缓慢下降。两个小时后,窑内温度已经能够承受。
“开窑。”
随着李昊的命令,劳工们上前打开了窑门。
李昊深吸口气,心里多少有些忐忑。
“卧槽!”
第一次试窑,成绩有些惨不忍睹,只见三百件泥胚碎了一地。
有胎体太厚没有完全结晶的泥胚;有胎体太薄烧出黑瘤的泥胚;有胎体厚薄不均部分结晶部分未结晶的泥胚;还有完全结晶器体开裂的泥胚;
三百件泥胚,一眼望去基本全残。不过,其中有七件泥胚却显得与众不同。七件泥胚三只碗四个杯子,除了一只碗上有些黑点,其他器体都是光滑圆润莹白无暇。因为是白釉,所以底色是白色,有些像定窑瓷。
不得不说,李昊在拉胚上很有天赋。这七件瓷器,其中有三件是他制作的泥胚,因为只有他留了款,一个简体唐字。
这次试窑可以说很失败,三百件只成功了七件,成窑率百分之二点多。但是,毕竟是初次烧窑,第一次开窑就出七件瓷器,李昊已经相当满意了。
当李昊把七件瓷器取出后,劳工和工匠们都惊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