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耶律璟全军覆没 安寿王爱恨情仇(1 / 2)
随后几日,阮龙接应萧明返回上京,承讯和萧淑妃从萧明处了解了耶律璟的基本情况后,决定改变以逸待劳的策略,主动攻击。由萧干、董羽、柴荣率军直接攻击东京,阮龙、阮虎和韩华兴率军迂回。这一次,给将军们下的是死命令,大汉军所到之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如果耶律璟采用坚壁清野,我们也坚壁清野,牧民全部往中京迁。同时,慕容彦超已经接到接管长城以南所有区域的命令;郑希恒得到命令,率北府军北出长城向东京进攻。三路大军从北、西北和南三个方向合围东京。
十月十一日,萧干接到耶律璟的请降书。萧干等人商议之后,回信一封,接受耶律璟投降,由柴荣和董羽带军急速进军,并让耶律璟立即带人出城受降。
耶律璟本想诈降,先解决汉国南路军,见此计不成,决定更难下了:是守城还是撤退?汉军现在的政策是,你守城,他就迁走牧民;你撤退,我就坚壁清野,把你房子宫殿全毁了,看你怎么过冬。而一旦放弃东京,即便再回来,肯定就意味着东京定成废墟。
多人劝耶律璟,如果若选择战,东京不可守,守城就意味着放弃地理和骑兵优势。耶律璟反问,我们现在还有多少骑兵优势?向南如果不能快速消灭北进的汉军,就会被堵在长城以北,被逼入绝境。若不守城,带着一堆老人孩子怎么打?耶律璟跟承讯差不多年纪,一样年轻气盛,一样内心孤独,思来想去,他不肯作茧自缚,于是决定采取一个最冒险的战略。
十月二十日,郑希恒的北府军攻占了东京,东京的文官带领民众投降了。郑大将军真是福将,自投汉以来攻城拔寨,一路未遇抵抗,几乎零伤亡。现在,东京城又没有抵抗就投降了。他的任务就是攻占东京,之后做好防御。
郑希恒多了个心眼,耶律璟率军抛下老幼撤走了,那他去哪里了呢?于是派出探马,四处搜索。不料不见耶律璟的部队,反倒遇到了董羽和柴荣的部队。这两人一听东京投降但是耶律璟率军不知所踪,赶忙率军回师上京。阮龙、阮虎和韩华兴部同样遇到了探马。他们将部队一分为二,阮龙率军八千去东京,剩余三万全部由阮虎和韩华兴率领搜索回撤。
董羽问柴荣,“如果耶律璟不去上京,那我们不是白忙活了?”
柴荣告诉董羽说,“契丹南京和西京已先回归大汉版图,上京已被攻下,中京被我俩废了。现在耶律璟冒险舍东京,他不去反攻上京,他那二万骑兵难道杀马过冬啊?当然他要是敢往长城以内跑,就他那不到二万骑兵,高行周和慕容彦超两位将军很快就会把他拖垮,到时候大军会师正好全歼。”
其实在攻打耶律璟前召开的军事会议上,皇帝根据事前对耶律璟的身世性格分析,已对最后一战做了战略部署。三路大军合击东京,若耶律璟欲降,一定要小心他诈降。必须火速进军不给他从容部署的时间。耶律璟死守东京最好,你们就团团围住东京城,再赶快告知上京,禁军驰援,彻底把耶律璟消灭在东京。不过,按此人性格估计,他大概率不会死守、坐以待毙。如果他不守而突围,日子也很难过,反正现在耶律璟已经没有了地理和兵种优势。
部署至此,承讯突然若有所思地问,“不知耶律璟有几个妃子,几个孩子?”
萧干想想说,“可能就是一个皇后、没有立妃,似乎还没有孩子。”
萧淑沂颇为困惑地问道,“耶律璟一好色之徒就一个皇后啊?!”
萧干苦笑说,“那是你不了解他。”
承讯问,“那两位爱卿觉得,他会不会舍东京,跳出包围圈突袭上京呢?”
此言一出,二人竞相赞同。萧淑妃说,“陛下圣明。我怎么没想到呢?出其不意直扑上京。”
承讯为什么料想耶律璟会舍东京而取上京呢,当然是同样内心孤独的人,才能猜透对方的心理。耶律璟的母亲在他四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做为皇长子,他内心孤寂;加之幼时缺乏安全感,因此性情暴躁,做事偏执,宗族和后族大臣们都不太喜欢他。内心孤独,无所寄托,所以他的想法和正常人的想法不一样。
承讯虽然比他的境遇好点,但是耳闻目睹了石重贵被姑父背叛的悲惨结局,在危难之时留下慕容雪就是防着自己的母亲和弟弟…承讯在征战中似乎不断增强了对朝臣和军队的把控,但其实脑海里一直不断回响着父亲临终前给他留下的一句遗训,“乱世之中,任何人都不可信”。
承讯在征战前留慕容雪守卫汴京,给她的密诏是“上至王公,下至臣子将军,如有异心,格杀勿论。”这句话放在别的王朝或许没有深究的必要,但是放在如今的汉国,整个汴京一共就两个王或准王,就是皇帝年幼的弟弟刘承佑和刘承勋,说明皇帝连小弟弟们都在提防着的。现在慕容雪死了,他更孤独。好在承讯实际上成长于和平的环境下,文明的积累给了他温和的性格底蕴,因此臣子们愿意跟从他…即便如此,穿越千年,他的内心一样是孤独的。因此,承讯在想,耶律璟这种无牵无挂的人,最后会不会选择鱼死网破,不要东京,直取上京。事实上,耶律璟连老婆都可以不要,他向往的人本就在上京。
萧淑妃笑笑,“如果耶律璟能来上京最好了,我们十万禁军给他来个瓮中捉鳖加十面埋伏,管叫他有去无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