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南楚刘言私通唐 燕王景达无血性(2 / 2)
魏岑又说,“我觉得宰相说的有道理,刘言使者至少有五分是吓唬我们。”
常梦锡按老套路又开始讽刺他们,“你们说的对,刘言来吓唬吓唬我们的,是能报仇啊,还是能耍威风啊?”
李璟说道,“你们又来了,再吵一人降职一级!现在武昌军调不调再看看,总之这个时候少一个敌人也是好的。”
李弘冀接话说道,“父皇,如果使者所言非虚就不能再等了。东路只剩下楚州在苦守,一旦楚州失守,那路汉军就会沿淮水而上,到时候大唐的江淮之地将尽失啊。”
李璟振声说道,“这个事情不要你管,你就给我好好去把润州守住了就行啦。”
最终,唐国礼遇了刘言的使臣,并送给刘言大量财物以示感谢。
中线寿州还处在相持阶段,唐国皇帝李璟向武昌军下达了命令,要求节度使林仁肇只留下少量部队驻守武昌,率领武昌军主力火速增援以解寿州之围。林仁肇犹豫再三,问来使,皇帝的意思是南楚的武宁军不防了嘛?来使也说不出所以然来。但圣旨是不能违抗的,于是林仁肇下令全军准备出发救援寿州。
四月,还在那里准备围城打援的张浦,突然发现别说打援,自己所率领的禁军主力有可能面临被包围的危险。唐军武昌军、奉化军分别从西面和西南面向寿州合围过来,现在是北有寿州、南有芦州,这时候唐军在寿州的兵力达到了十七八万。而汉军只有十万,其中归德军三万还没有渡过淮水。
张浦的选择有二,一是硬扛,二是向东撤退去合围楚州。硬扛,禁军主力就有被围困全歼的风险;东撤,唐军就会尾随而至楚州,不仅中线寸功没有,东线的胜利成果就有可能化为乌有。
这个时候张浦、柴荣、王景崇等人下定了决心。一面上书汴京,恳请皇帝陛下增援,唐军三路合围我军主力;一面命令禁军舍弃对寿州的围城,命令归德军渡江来围困寿州,集结禁军七万余人全部对准了唐国燕王李景达的神武军主力。
四月八日,汉国禁军猛攻芦州城。张浦还是判断失误了,这个时候武昌军、奉化军已经合围过来了,应该打最弱的奉化军,当然这点军事常识张浦是有的,错就错在他认为最早来而不敢上的芦州方向最弱,实际上那里有八万神武军。
芦州城内,燕王李景达此时的内心非常复杂。芦州城小不适合久守,对方骑兵数量很多,装备也很精良,神武军主力已经伤亡两万余人了,如此再打下去老本都快打没了。部将们也是意见相差很大,部将韦达劝李景达,汉军箭阵密集,芦州城小,难以久守,如果再打下去,神武军主力就要打光了。这个建议正合李景达的心意,岂料部将周祈批评韦达,现在寿州城还没有解,你这种想法就是胆怯,要是退军就是临阵脱逃。剩下的部将们都有所向,意见不一。
汉军同样面临类似的情况,发现正面的这支唐国军队战斗力很强。柴荣才想起来问张浦,“这会不会是唐军的主力神武军啊?”
王景崇说道,“柴大将军现在才看懂啊?”一旁的张浦只好苦笑。那怎么办呢,又不能告诉将士们,怕影响军队破城的决心。张浦其实已经决定了置之死地而后生,将错就错,哪怕与这支唐军主力共赴黄泉。
四月十六日,汉国禁军再次猛攻芦州城,正如韦达所说,低矮的泸州城没有什么防御效果,两军更像是阵地战,双方互有伤亡。当晚,李景达力排众议,下令神武军南撤,周祈等人苦劝无果。
张浦、柴荣和王景崇等人的无畏终于获得了回报。晚上,前哨将领前来禀告三位元帅,敌军好像要撤退了,我们要不要准备追击啊?三人赶忙出大帐,张浦对王景崇说道,“现在才知道与一战灭唐擦肩而过啊。要是乘着敌军在芦州立足未稳,就全力猛攻这支唐军,还围困什么寿州城。”
王景崇回答张浦,“陛下的既定策略,我等怎么能不按计行事呢?”
张浦提起了数年前伐辽,本来也是按照既定策略,收复幽云十六州就返回汴京,连太傅也只看到了这一步。是皇后娘娘的出现,打破了既定的战略,方有陛下横扫塞北。《兵书二十四篇》所说的随机应变,应战场上的瞬息变化调整战略,果真是学起来看似容易,用起来真是难啊。
张浦知道现在已经不适合追击神武军了,后面还有两个大尾巴呢。于是下达了命令,部队全部收拢,齐藏珍率领所有步军在此留守,防止神武军主力反扑;石守信率领五千骑兵牵制西面的唐军,其他所有骑兵杀向西南面正在赶来的唐军,在平原地带与这支唐军决战。
三日后,汉国禁军骑兵如愿在平原地带等到了匆忙而来的唐国奉化军。在平原上,骑兵冲击水军优势非常明显,三万多对三万多,兵力相当,奉化军这支长江水师被打得根本没有还手之力。奉化军节度使冯延术跑的还很快,率领残部向和州方向撤退。和州就在金陵的对面,时间充裕的话容易退往江南。
击溃了西南面的唐军之后,张浦又集结所有部队,准备与西面的唐军决战。不想西面来的这支唐国武昌军节度使林仁肇充分考虑到了汉军骑兵的厉害,且战且退,把汉军带往水网较为密集的巢湖方向。张浦本来以为这支唐军是想在水网密集的地方与汉军决战,也怕被分割包围没有敢猛追,谁想这支唐军没有与汉军决战的意思,林仁肇知道汉军骑兵多,往西回撤是跑不过骑兵的,是准备利用水军优势入巢湖,从巢湖进入长江撤回江南。等到张浦反应过来了,林仁肇已经跟他说再见了,跑了。
寿州城内,清淮军节度副使刘仁瞻终于累倒了。此前儿子刘崇(与刘承讯的叔叔同名劝他投降,刘仁瞻为向将士们表达死守寿州的决心,将儿子斩首了,并将儿子的尸首挂在寿州城上,以此铭志忠于大唐绝不投降。可是就算如此,他的决心有多坚定,只要静下来想一想,丧子之痛加上连日来的四处奔波,刘仁瞻体力不支卧床不起。
部将朱见和吕国胜商议,刘仁瞻对儿子尚且如此,明显是要寿州将士和军民跟他一起陪葬啊,杀心大起,乘机杀了刘仁瞻,开城向汉国归德军投降了。归德军捡了个大便宜,刚渡过淮水还没对寿州围拢,久攻不克的寿州就送上门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