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海难幸存者(1 / 2)
前两个任务,都需要新鲜的柔韧的藤条作为原材料。
刘芒提着短剑走进森林,专门挑选缠绕在粗壮树干上,大约和小指头差不多粗细的藤蔓,砍下来之后剥去枝叶,就成为一根坚韧的绳索。
藤条柔韧,树枝坚实。
攒了一大捆藤条之后,他又砍下一些大拇指粗细的树枝,裁到和他手肘一般长,然后一根根插在土里围成一个圆圈。
以木条作为骨架,以藤条作为肌肉,刘芒将藤条卡在树枝间,交错编织出一个直径二十多公分宽,圆肚小口的藤笼。
笼子两头小,中间大,刘芒将其中一头的口子用藤条封住,接着又编织一个圆锥体造型的盖子,在盖子中间留出拳头大小的一个空洞后,把盖子和笼子合在一起,就组成了完整的鱼笼。
刘芒伸拳头进去试了下,确认在握紧拳头的情况下收不回手,这才满意地将第一个鱼笼放在一边,开始做第二个。
接连做了五个鱼笼之后,刘芒从河里捞出许多螺丝,用石头将它们碾了个稀碎,和黄泥混在一起,捏成小球,分别往里面撒了几个。
等鱼笼里都布上饵料之后,刘芒把它们拖进水里,再用大块石头压住固定好位置,剩下的,就只需要等到饭点的时候,把它们在捞起来,检查收获即可。
鱼笼好就好在可以无人值守式的获取猎物,省心省事。
等忙完鱼笼的活计,太阳已经升到头顶,如果不抓紧一些,晚上又要挨凉风吹了。
于是刘芒也不再钓鱼,顶着肚子里的饥饿开始编织洞穴墙壁用的材料。
讲道理,如果将小腿粗的树木裁成统一的形状,然后彼此连接成外墙,那么保温效果肯定是很好。
因为木材作为一种多空隙的材料,能够有效的保留屋内的温热空气。
但是建一栋漂亮的小木屋,需要砍伐几十根完整的树木,然后再进行精细的加工,这可不是一天能干好的。
刘芒今晚就想有墙壁挡风。
于是他选择了另一套方案:用细木头编织成木网,再在木网上抹上黄泥,接着再叠一层木网,再抹上黄泥,形成一个木结构黄泥墙。
最后在墙上再覆盖上植物的枝叶后,就能将洞穴变成一个既隐蔽又保温的避身之所。
这个方案的要点在于作为填充物的黄泥,必须细腻并且干湿均匀,不能含有太多有机杂质,否则很容易因为密度不均最后垮掉。
刘芒在靠近河滩的森林边缘,用矿工锄刨出一个深坑,将夹杂着树叶杂草的浮土扒到一旁后,抠出底层的黄土,又接来河水将它们拌在一起。
为了保证搅拌均匀,刘芒甚至直接穿上全身甲,踩进土里用体重将黄泥踩匀。
整个过程循环几次之后,作为墙体填充材料的黄泥也准备妥当,下一步就是以木网为支撑开始砌墙。
花了一下午时间将土墙建好后,刘芒躺在洞穴里,透过提前留好的小洞向外看去,观察着窗外静谧的风景,感受着内外隔绝的安全感,心里十分满意。
等到黄昏将至,刘芒把河里的鱼笼捞起来检查一番,令他失望的是,五个鱼笼却只掏出七条小鱼。
虽然勉强能够饱腹,但是绝对存不下余粮。
看来鱼笼这个方案,不是很实用。
要不,去海边看看?
刘芒穿越前可没少看那些赶海的视频。既然那些视频博主在饱经工业化伤害的现代海岸都能找到大量蛋白质,自己没理由不能在这个野生海岸找到吃的。
不过……明天吧,今天太累了。
于是刘芒捡了块石板,架在营火上。
等石板烧热,刘芒把去掉内脏的小鱼放在上面,慢慢煎熟。
石板烤鱼和前一天的串烧烤鱼相比,少了一些烟火气,却也别有一番滋味,唯一的缺点就是量太少了些。
第二天一早,刘芒拎着肚子最大的那只鱼笼来到海边。
大概是因为爱笑的男生运气都不会太差,来到海边时,刘芒正好遇上退潮。
虽然这个世界不是地球,但是有着和地球近似的物理规律和天体结构。
也有太阳,有月亮,有满天星辰,自然也就有了昼夜潮汐。
海里的小动物们随着潮水涌上海岸游玩,却忘了回家的班车是什么时间,等到海潮退去,便被困在海岸的滩涂、砂砾和巨石上,回不了家,最后被刘芒一一捕捉装进笼子。
刘芒是个内陆人,却有一个四海胃,并不惮于吃海鲜。
凭借着强悍的记忆力,刘芒效仿着短视频平台上的赶海勇士们的行为,从犄角旮旯里翻出各种贝壳、海蟹、虾、以及海带,很快就攒了一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