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卖娃娃的人(1 / 2)
赵刚带着它们上了公车,从赵沟村到马窑大集。
从赵沟村出来这一道,司机就没闲着嘴,方向盘左转右转,脚下踩刹车和油门跟踢踏舞似的,唾沫星子都快喷到挡风玻璃上了,怒骂道:“这都什么年代了,连条水泥道都没有,还七拐八绕的……”赵刚没当回事,他也颠得难受,坐在座位上,俯下身,护着手里的包袱,像护着他的孩子一样。另一只手还提着个小马扎和一个小纸牌,十分滑稽。
出了赵沟村,路就平坦多了,司机哼起小曲,往靠背上一靠,那叫一个舒坦,方向盘跟着身体起舞。赵刚趴在窗口看,大吃了一惊,这马窑还是当初那个马窑吗?平坦的水泥路多显宽敞啊,两边还种上绿植哩!这多少年前烂大街的野树,现在人们却把它当祖宗供着,还有人在修剪,显得还挺好看,赵刚记着二舅说,这叫什么“乡村振兴”“城市化”,马窑还被评为当地的先进典型。“真稀奇,到底是不一样了哈。”赵刚感叹道。
赵刚下了车,挎着个蓝绸子包袱,左瞧瞧,西看看,好像从来都没来过这似的,不过也差不多了,在赵沟村跟着二舅学手艺,倒也是好几年没来了。现在,赵刚感觉自己成了个“古代人”。又好像刘姥姥进大观园。
顺着记忆,赵刚找到了马窑大集的所在地,就是一条大道路,从这头到那头,就是大集,每月初六的大集尤为热闹,今天就是初六日,管你汽车还是飞机,概不放行,进了大集就是进了诸葛亮的八卦阵,死路一条。赵刚找了个地儿,小马扎一支,小包袱一铺开,成了地摊布,露出二十个“小娃娃”。它们一个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笑得憨态可掬,尤其其中一个抱着锦鲤的娃娃,是赵刚的得意之作,用了两个月的精雕细琢换来的没有一刀偏,没有一刀误,自雕成后,赵刚就拿着它睡觉,一旦手里没了它,就觉得空落落的,但他还是把它带上了大集,没别的,他就想向二舅证明自己。
虽然大集的环境变了很多,但热闹程度丝毫未减,几个大妈坐在一块,摆上自家种的蔬菜,挎着小包,唠着嗑。豆腐小贩靠在三轮车旁,用小木棒一下一下敲打着小木锤,吆喝声悦耳但晦涩,混在嘈杂的人群中,这是赵刚最喜欢的“交响乐”了。
赵刚坐在小马扎上,摆上那块小牌子“最中间的锦鲤娃娃八十,其余的每个五十。”赵刚把它们一个个摆好,应该很快就能卖完吧,毕竟这手艺可没几个人有,赵刚想着,坐上小马扎,底部微微翘起,用手环着膝盖,他晒起太阳来了。
果不其然,不一会就来人了。“伙计,你这中间这个咋卖这么贵?”带着戏谑的声音响起。赵刚不喜欢这个声音,愣是动都没动,微微张开眯起的眼,又很快合上,是个流里流气的年轻人,“中间的雕的最好。”赵刚应付道。年轻人随意拿在手里把玩着,然后又丢回摊布上,
叉着腰,笑道:“我咋没看出什么不一样,这好像脸大了一点,眼睛小了点。”赵刚冷哼:“不识货。”把他丢下的娃娃摆好,那人拍了拍手,悻悻地走了。
赵刚继续晒他的太阳。
日头是越来越高,赵刚眯着的眼也越来越眯不住了,大集上不知为何鸟鸣声越来越大了,叫了一声又一声,赵刚坐不住了,绕着这小摊走了一圈又一圈,别的小贩都打算回家了,他一个也没卖出去,他纳了闷了,当年二舅的作品,有钱人家都抢着买,他的怎么就没人买呢?再等一会吧,说不定一会就有了。赵刚安慰自己道。
鸟叫声越来越大,赵刚的眼里也越来越干净,最后,他的眼睛里只剩下了空旷的大道,和一堆别的小贩留下的垃圾,偌大的街道,连只鸟都没有了。太阳越来越斜,他的影子拉得越来越长。
赵刚蹲了下来,看着二十个冲他笑得开心的娃娃,眼里好像有泪要流出来,他努力眨眨眼,眼睛是干涩的,用手一揉,手背已经被打湿了。想说的话停在嘴边,抽噎半天,硬挤出一句:“还是你们陪着我。”说罢,他再也忍不住了,大滴大滴的泪珠落在地摊布上,蓝绸子上绽放出一朵朵凄美的花。倾斜的阳光下,一个大男人对着二十个娃娃,哭得厉害。
赵刚一手抱着装着娃娃的包袱,另一只手提着马扎,指间还夹着两枚硬币,站在车站点,他就这么等着。从天边等到地平线,影子已不再拉长,与他眼里的周围一样,逐渐淡化,消散,他又想哭了,使劲眨眨眼,愈发模糊了。
“兄弟,这儿公车只运头下午,现在天都快黑了,去哪,我送你吧。”一个不知何时到这儿的出租车,司机是个黑胖子,他拉下车窗,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