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出发(1 / 2)
临海城,许州最东城郭,因临近东海而得名。
长乐镇与临海城为隶属关系,临海城领导长乐镇,城郭规格自然也比长乐镇大不少。
城郭之制即“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城郭分内城和外城,内之为城,外之为郭。所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郭三七比是比较通行的体例,一般较小的镇就是如此建制。
临海城的行政级别比长乐镇高,也有自己的镇,名为附郭镇,临海城和附郭镇的官署均在内城,达官显贵富商豪绅社会名流也都住在内城。
然而内城作为一城行政中心地价房价那是相当的贵,普通人家承受不起,工商百姓贩夫走卒只能住在外城,商肆集市如茶馆酒肆药铺当铺小客栈大酒楼都在外城。除了这些比较典型的商肆,另外还有其他专门经营碑帖、书籍、画册、珠宝玉器、水果蔬菜的店铺,还有大型的演艺场所,当然有免费观看的,也有付钱观看的。
外城会在一些特定的地方如庙宇、市井中、大桥桥头、河岸两侧建立集市,同样是进行交易的场所。到了固定日期,就会有四面八方的人赶来集市,也叫赶集。有卖菜的、卖鸡鸭鱼肉的,也有卖酒卖药的,唱戏变戏法的、说书的,五行八作应有尽有,一时间热闹非凡。
当然了,百姓不全住在城内,城外也有百姓,出城方圆几里甚至几十里之内,可能都有百姓居住。
大秦帝国人数最广的行业就是农民,起先农民都住在城内,白天去城外的地里干活,晚上回到城内的家中休息。所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天亮,城门打开,出城劳作,太阳下山了就回城中的家里。但是在城内住,即使是外城,房价也是不低的,而且城内有宵禁制度,管理较为严格。后来,为了更好的打理农地,有的农民就在自己的农地旁边建房子,依地而住,这样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更加方便地管理田地,收成也更好。
许多农民在同一个区域建房,就形成了村落。
农民也是有交易需求的,但农民进一趟城可不容易,尤其是路远的农民,他们往往深夜就要带着货物赶路两三个时辰,只为能趁着清晨开城门第一时间进城,用一日或半日的时间售卖货物采购物品。住得近的能卡着时间到城门口,住得远的说不得就要提前出发提前到达,然后在城门口等待开城门。等所有事情处理完毕还要在城门关闭之前出城,否则就要留宿在城内,住客栈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一般城外来赶集的百姓都会避免这项支出。
百姓有需求,贵族阶层同样有需求,虽然阶层不一样,但需求往往趋于雷同。因为贵族阶层有需求,有些城镇会在一年中有限的几个节日,如春节、五月五、仲秋拜月节等,暂时取消宵禁,一般会维持三四日,让城内的百姓尤其是是贵族阶层,能充分感受节日气氛。
届时,外城灯火通明,一片热闹繁华。
临海城仲秋夜拜月节歌舞表演就在这种情况下举行的。
翌日清晨,古长风家里一早就去长乐镇东市车马行雇了马车,车马行的掌柜不是别人,正是马壁安的三叔马百原。马百原虽是农工协会的干事,但只是仗着老爷子的关系在里边挂了名,他自己家是有产业的,就是长乐镇最大的车马行——百原车行。
马百原一听是古家要雇车,连雇车马的押金都没收,还免费给配了车夫一名。他可是听说了,老爷子前些日子给自己侄子的好友古长风那个小子鞠躬了,还要管他叫古老师,就冲这,他就不敢收古长风家的车马费。
赶在长乐镇艺学协会的马车到来之前,古家整备好了车辆。
古细雪的先生姓殷,名叫殷淑雅,是一位美妇人,比井氏略小几岁。殷淑雅身形高挑面容娇好,虽然年岁已过三十,一张脸仍像是剥了壳的熟鸡蛋一样,光滑洁白,让人不得不感慨艺学协会里的女人底子就是好啊。
殷淑雅一听古细雪家里人也要跟着去临海城,有些为难。她们进城是为公事,可以住在临海城艺学协会的客房或者与协会有合作的特定客栈。后来古细雪解释说家里人此次进城只为陪她演出,不会跟她们住一起,这才同意同行。
长乐镇距临海城七十里,乘坐马车半日可达。
城外的路比城内的差了太多,异常颠簸,殷淑雅没多大感觉,她是经常乘坐马车出行的。古长风也还好,毕竟是男人,身体素质也摆在那呢。
可苦了井氏和古细雪母女俩了,古细雪长这么大是第一次出门,井氏也长年待在长乐镇,嫁给古德之前还跟着爹娘出过几次远门,生了古春雷之后就极少坐车出城了。
二女在车里被颠得快要吐了,一直到上了官道才好受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