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四合院的人和事(1 / 2)
马路上,吉普车疾驰而过。
道路两旁的槐树与房屋一闪而逝。
南锣鼓巷九十五号四合院。
吉普车在大院儿门口缓缓而停,引得胡同里追逐打闹、堆玩雪人的孩童们纷纷注目。
这年头吉普车可是个稀缺物,更何况是在这胡同深处。
“麻烦您了,郑师傅。”王明峰提着旅行袋从车上下来对司机道谢。
在大领导家吃过中午饭后跟刘峰交流了一下他就回来了,刘峰放了他两天假,让他先把家安好再去厂里报到。
郑师傅摆手示意不客气,吉普车倒车而去。
孩童群里的一小孩定睛看了王明峰半天,双手像是条件反射般捂住屁股蛋儿,似乎是想起了曾经那些藤条焖猪肉的日子。
“王叔叔回来了,前院儿的王叔叔回来了!”
棒梗高呼一声,扔下手里的雪球一溜烟儿跑回了院儿里。
“哥,等等我。”
才三岁多的小当穿的像只臃肿可爱的呆头鸭,迈着小短腿屁颠儿屁颠儿地追了上去。
“明峰哥。”
“明峰哥,你回来了。”
“王叔叔。”
同院儿里的刘光福、阎解放、阎解旷、阎解娣与隔壁院儿里认识的孩子纷纷上前围着王明峰笑着打招呼。
同院儿里这几个孩子中最大的刘光福今年才十二岁,最小的阎解娣也就九岁,跟今年七岁的棒梗年龄相差不大,也在一起玩儿,但在辈儿分上确实是大一辈的。
这大冷的天儿,饭都吃不饱的日子,可小孩们却放佛有无穷的精力、撒不完的劲儿似的。
王明峰微笑点头,看着几人冻得发红的脸蛋儿,从兜里实际是从背包仓库里掏出几个奶糖,一人发一个,说道:
“去玩儿吧,别围着了。”
几人眼睛一亮,垂涎欲滴,这大白奶糖也就是过年的时候才有机会吃到。
喜笑颜开地接过奶糖,道谢过后又撒开腿的野去了。
…………
王明峰转身打量着阔别三年的四合院。
这是一个坐北朝南的四进门四合院,占地儿两到三亩,传言在清朝时是一个大官儿的府邸。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种花家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
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居中,四面沿着围墙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
也就是由正房(北房、倒座房(南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和中心庭院,共同组成的院落式民居,为华北、山鲁及东北广大地区内各族居民采用。
大宅门门楼宽敞高大,比东西两边儿的倒座房屋顶高出半截儿。开在四合院东南角这个在旧社会里象征着风水八卦上的“巽门”方位,附会“紫气东来”的吉祥。
当然这时候的人们可不敢讲这些个封建迷信的东西。
王明峰提着旅行袋过了下马石,拾步上青石台阶进门,门内迎面的是贴着内院儿院墙上建的一影壁。
影壁上书一幅重峦叠嶂、山清水秀的油墨山水画。
倒座房、宅门门楼与内院围墙合围的小院是为外院。
外院与内院用垂花门和院墙相隔,使人从街面不能直接看到宅内的活动。
二进门是华丽的垂花门,建在纵轴线上,也就是外院北侧正中,与临街的倒座南房中间那间相对。
垂花门是四合院中一道很讲究的门,它是内宅与外宅的分界线和唯一通道。
因其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檐下,称为垂柱,其下有一垂珠,通常彩绘为花瓣的形式,故被称为垂花门。
旧时人们常说大家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二门”指的就是垂花门。
旧时侯,外院多用来接待客人,或是用作库房,门房、男仆居住之所。
而内院则是自家人生活起居的地方,外人一般不得随便出入,这条规定就连自家的男仆都必须执行。
建国后为缓解城镇居民住房压力,街道将这四合院改造成了一个大杂院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