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二八章(2 / 2)
随后又有记者问道,“YU先生,本次获奖的《人群》,受到很多意大利读者的喜爱。因为这本书,人们对上沪产生了兴趣。但是我听说,中文原著里面运用了大量的上沪地方语言,这一点我们在译本里面很难感受到,对此,你有什么建议么?意大利的读者如何才能感受到中文原版的那种特殊味道?”
于东挑眉想了想,随后笑道,“很难,说实话,即便是在中国,非沪语区的读者也难以完全理解这本书运用的写作语言。但是我并不认为读一本书,完全理解写作语言是必要的事情。有时候,不理解会造成阅读的困难,但也会让读者产生探索的兴趣。当然,如果意大利的读者真地想要感受,可以去中国去走走。一个地方,只有真正去过才能有所了解,正如皮埃蒙特的葡萄酒,我也是来到这里之后才真正地体会到它们的美妙。”
罗西一边翻译于东的回答,记者们一边往小本本上面记录。
艾柯笑眯眯地看着于东,暗自感慨,这个YU真的太会说话了,短短的几句话虽然看着简单,却包含了很多信息。
大概YU也清楚,他这次过来受到了文化活动部的关注,所以话里话外提到了跟旅游相关的事情。
既表达了对意大利人民去中国旅游的欢迎,也表达了对皮埃蒙特地区的喜爱。
“艾柯先生。”
有个记者看向艾柯,提问道,“听YU的意思,你跟他是今天第一次见面,能谈一谈你对YU的印象么?”
艾柯不假思索地回答道,“YU是一位非常有想法的学者型作家。”
“学者型作家?”
学者型作家并不是什么新鲜词汇,但是这个词并没有明确的、鲜明的定义,记者之所以会发问,估计也是想知道艾柯在这里用的意思。
艾柯点头道:“大部分作家并不会去认真研究文学作品如何划分和归类,因为这并不是必要的,但是于东除了是作者之外,还是个学者,所以对这些很了解。”
“那你在你的定义中,你自己也是一位学者型作家?”
众所周知,安贝托·艾柯在学术领域有着非凡的成就。
艾柯摇摇头,“相较于作家,我更多的是学者。现在的作家,正在走一种学者化的道路,这一点从YU身上其实能够看到一点。”
记者们又看向于东,等着他的回应。
于东听完翻译之后,点头道,“艾柯先生说的没错,现在确实有这样的趋势,当然,这也取决于我们对学者型作家如何定义。如何定义学者型作家并非易事,有的人认为科班出身,在高等院校研修过文学的作家是学者型作家,这显然是不恰当的。因为有些人对文学的研究,未必是在学校里面。”
“比如我的一个朋友,他是数学系出身,但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对文学有了超越普通读者的认识,对文学理论也有些了解,他叫王晓波。这样的人,你很难说他算不算学者型作家,又或者说,他有没有学者化。”
“YU,你觉得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作家?”有记者问道。
于东笑道:“正如我刚才所说,想要成为一名作家,阅读是必要的。不论是学院派还是天才型,文化的滋养必须通过阅读来实现。作家的精神发展,一定伴随着读书的过程。即便是孩童时期,我们所阅读的书籍也会化成莹莹微光,在不经意的时候形成一道灿烂的火光,照亮精神世界的晦暗。”
艾柯听到于东的话,非常感兴趣,笑着说道:“YU的比喻很有意思,作家早年阅读,其实是一种突破自己,进入更广阔世界的方式,跟经典和相契作品的偶遇,会引发突围和跳跃……”
很快,记者们就见识到了什么叫做学者型作家。
艾柯跟于东越说越来劲,都已经不顾记者们的提问,转而当着一众记者的面开始探讨阅读的意义。
两人都是个中高手,博闻广识,聊起天来都是引经据典,但听起来又不晦涩。
“安贝托跟YU这是在开座谈会么?”
《那不勒斯晚报》的记者安德烈看着旁边《文学批评》的记者里卡多,小声嘀咕了一句。
里卡多同样小声地问道,“有意思么?”
“挺有意思的,两位不愧是文学大师,感觉很多话都冲击到我内心了。”
里卡多笑道:“那不就行了,反正颁奖典礼还有好一会儿才开始,他们两个既然愿意聊,我们就多听听。多记点下来,回头能分写几期稿子了,现在受众们对YU可关注了。”
“是啊,要不是YU来,我们社里面根本不可能派我过来。我们跟你们不一样,我们的文学板块很少的。而且文学板块都是生活板块的编辑兼顾着做。”
“你是生活板块的记者?”
“我是综合板块的。”
“哈哈,其实我们也一样,如果不是YU来了,我们也不会过来的,毕竟来一趟成本不低。”
……
于东是觉得跟艾柯聊起来挺有意思的,所以聊起来就嗨了,后来还是罗西提醒说现在在采访,两人才重新把注意力放在记者们身上。
随后记者们又问了大概十分钟的问题,于东他们就开始往里面走,找自己的座位了。
大概又过了半个多小时,颁奖典礼正式开始。
格林扎纳可能是于东参加过的最简易的颁奖典礼了——如果不是现场来了不少记者,场面甚至不如金艺的优秀教师证书颁发现场。
到场的嘉宾拢共就坐了几排,奖委会的主席先上去致辞,大概说了两三分钟,然后就由奖委会主席直接颁奖,颁奖的过程非常简单,奖委会主席念一部作品名字,然后底下的嘉宾们配合地鼓鼓掌。
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今年颁发两个项奖,总共五部获奖作品,意大利奖四部,加上一部国际奖。
一部国际奖自然是于东的《人群》,另外几部获奖的意大利除了塞尔吉奥的《最后的时光》之外,别的于东都没有听说过。
其实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的国内奖并不太受关注。
首先,意大利文学这些年本能来就没有多少人关注,其次,获奖的作品数量也多了点。
国际奖一年只有一个,跟诺贝尔文学奖一样。
但是国内奖一年却有四五个,含金量自然就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