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读书人的学问(2 / 2)
他望向江面,不加掩饰的讥讽道:“船上的那群人是投了个好胎,天高皇帝远,在这一亩三分地骂骂咧咧也没人管。真打起仗来往家里一躲就是,可受苦的还是百姓。
天下兴亡百姓苦,是一句大实话。百姓需要的,从来都只有太平日子,谁能给他们,他们就跟谁。”
杨姒不再询问。
清秋笑着抱拳。
“苏公子别见怪,我家妹妹最近读了几本圣贤书,道理没读懂,只记得该如何跟人抬杠了,还请公子莫要见怪。”
姜芝暗笑。
他们这群人中,杨姒年龄最大,其次是五云,然后才是清秋。
也就是占了伪装的便宜,清秋能喊杨姒一声妹妹。
苏阳摆摆手说:“不见怪不见怪。君子之学,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读圣贤书,遇到问题是好事,问题越多越好,最好能把老天爷都给问住。
我当初也是问题太多想不通,才选择走出家乡。”
清秋笑说:“公子高见。”
接下来的路,一行人便不再谈国事,随便闲聊进了荃州城。
苏阳要返家,再次提出邀请。
嘉年几人再次拒绝。
“公子返乡是喜事,若我们情深意笃跟你一起去倒也无妨,可我们毕竟只是路上遇到的闲人罢了,实在不好冒昧打扰。即使公子的家人们不在意,我们却得识得礼数。”
苏阳不再强求,只说道,下次再见,无论如何都会置酒答谢几位的搬书之恩。
双方分别。
书童唉声叹气。
“公子啊,咱们离家这么多年,您要是能领一个媳妇回去,老爷和老夫人一定会高兴的。”
苏阳心里同样有些遗憾。
那两位小姐,都是好姑娘。
尤其是清秋小姐,一双眼睛像是会说话一样。
他拍了拍书童肩膀,说道:“走吧,咱们回家。”
嘉年一行人找了家客栈落脚,等找杨姒的人来。
到了房中,嘉年对杨姒说道:“你刚才太冒失了,不该对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说那些话。万一对方是朝廷中的人怎么办?治你个诽议朝政的罪名都是轻的。”
杨姒自己也认错,态度诚恳。
清秋手指推了下嘉年的胳膊,以眼神示意,差不多就得了。
嘉年无语,自己是在照顾孩子?
他捏了捏眉心,说道:“好吧,这件事先放一放。你要等的人是谁?”
杨姒摇摇头:“我也不知道,不过我倒是有个猜测。能让我娘如此信任的人不多,娘生前还曾向我信誓旦旦的保证过,天底下只有这个人不会害我,因为我是皇后娘娘的女儿,杨氏的公主。”
杨姒结合这段话,只能想到一个人,杨氏帝师、左丞相、太子太傅——卢高岳。
杨氏朝野传闻,卢高岳与她的母亲——杨氏皇后,互为知己。
……
……
荃州苏家是江南的名门望族。
老家主苏淳曾任杨氏王朝的礼部尚书。
杨氏灭国后,邯曲先帝有意让他进入六部,继续担任礼部尚书之职。
苏淳因为韩措的屠城之举,撂下一句弗与此贼共朝的话,直接回了江南。
后来新帝登基,再次邀请他出仕,担任国子监祭酒。
苏淳还是不愿去。
并要求苏氏子孙,终身不得入仕。
苏阳作为苏老爷子的长子,游历他乡返家,受到热情招待。
苏老爷对儿子在外的经历十分关心,一一询问考察儿子的学问,想看看他是不是荒废了学习。
苏阳坦诚相待,对答如流,令苏老爷十分满意。
一高兴,酒就没少喝。
苏阳也是被灌得脸颊通红。
老人家到底是老了,在酒桌上睡着,被下人们抬回房间。
苏阳伺候父亲入睡,随后一个人来到院中散步。
走着走着,他便走到苏氏子弟年幼时必须要去的学堂,每日还未到卯时,堂内就响起了书声朗朗。
学堂门上有两副楹联,内容取自《围炉夜话》。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门前有两颗枣树,一高一矮。
父亲说,那是他跟弟弟出生时栽下。
苏阳走到高的那棵枣树下面,上面早就没有了枣子,只剩下深绿的叶子。
抬手摸了摸,嘴角露出一抹苦涩。
一道人影鬼鬼祟祟,晃晃悠悠的靠近。
隔着老远就闻到一股酒味儿。
苏阳转过身,神色无奈。
他就知道,这个弟弟从未让人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