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5章 攻城(1 / 2)
辽国在扩张的过程中融入了许多外族人,从他们的军队编制就能看出来。
而在官制上,辽国分为南北,各自不同。
北面官不消说,就是辽国本身的制度和人。
而南面官指的就是燕云等地。
这些地方的人口以汉人为主,因为辽国的统治过于残暴,在以前爆发过多次起义。
后来辽人发现这样下去不是事,就把强硬改为了怀柔,设立了南面官制度。
所谓南面官,官制延续了前唐和大宋,什么中书省、门下省……参政知事……无所不有。
北面用辽国自己的方式来统治,南面的汉儿大多是耕种为生,就用汉儿以前的制度来统治,这就是大辽版本的一国两zhi。
但汉人的地位依旧低一等,比如说辽人可以在南面为官,而汉人不能去北面为官,就只能窝在南边。
而且南面官比北面官天生就要矮一头,大抵就有些像是大宋的武人天生比文人矮一头。
这种歧视比较明显,为了安抚汉人,辽人规定辽人在南面为官时,也必须身穿汉服,而且只要是南面官,不管是汉人还是辽人,一律称呼为汉官。
这个汉官就是南面官,看着极为精神。
“某纵观史书,就没见过使者纵火……沈安,你的祖宗蒙羞也不管吗?他们若是地下有知,定然会刨开棺木,仰天咆哮,后悔生下了你这个不肖子孙……”
汉官说的酣畅淋漓,曹佾担心的看着沈安,“安北,就当他是放屁吧!”
这个汉官骂的实在是太难听了,连耶律洪基在后面得了传话后,就抚须赞道:“这口才……他是汉官?”
“是的陛下。”有人眼中流露出了羡慕之色,知道那个汉官马上就要升官了。
耶律洪基说道:“回头让他到朕的身边来。”
啧啧!
这是一步登天了啊!
汉人不能在北面为官,可耶律洪基却因为这个汉人的口才了得,一番话骂的酣畅淋漓,就破格提拔,而且是提拔到了自己的身边。
前途无量啊!
众人交换个眼色,都准备稍后和那个汉官套个近乎,算是提早结个善缘。
耶律洪基笑道:“那沈安竟然被骂的哑口无言,朕心甚慰,哈哈哈哈!”
那边的汉官正在骂的酸爽,沈安突然探头出去问道:“你的祖宗是哪的人?”
“……某若是有此不肖子孙……什么?”汉官愕然。
周围很寂静,沈安的声音很大:“某问你的祖宗是哪的人?”
汉官下意识的道:“某的祖宗是邯郸人……”
沈安再问道:“你的祖宗是邯郸人,可你如今是哪的人?”
汉官的脸一下就红了。
“邯郸在哪?”
沈安一步步的追问道:“你的祖宗被埋在哪?”
汉官嘴唇蠕动,“某……某……”
沈安叹道:“带祖宗牌位了吗?会祭祀吗?”
汉官点头,这说明他的家族依旧保持着汉人的一些生活习性,比如说祭祖。
“可你的祖宗在邯郸,在中原……”
汉官的情绪一下就崩溃了,喊道:“某是大辽人!”
“你人在哪不重要。”沈安平静的道:“重要的是你的心在哪……你是汉儿,可却奉异族为主……莫以为祖宗无眼,若是无眼,你祭祀他们做甚……”
“你的祖宗若是在天有灵,看到你为异族做事,还一脸忠心耿耿的模样,他们可会气活过来?”
汉官浑身轻颤,他喊道:“某是大辽人,某生是大辽人,死是大辽鬼。”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沈安问道:“知道这些是什么吗?”
“诗经。”说到这个,汉官露出了自信的微笑,显然学问不错。
后面的耶律洪基听到传话,赞道:“有礼有节,一番话就让沈安无话可说,此人可大用。”
这人又特么得夸赞了啊!
众人都生出了些嫉妒心,觉得此人真是走了狗屎运。
“那沈安也就是如此罢了,若是某去,定然也能说的他哑口无言。”
“是啊!那么好的机会,可惜了。”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些名句美不美?”
汉官点头,刚才他已经跟着吟诵了出来,只觉得齿颊留香。
“美。”
“可它是汉人的。”沈安突然提高了声音,“不管是辽人还是西夏人,他们是汉人的对头,他们率兽食人,粗鄙不堪。他们以汉人为敌,以奴役汉人为乐事,这样的人,他也配吟诵汉人的诗歌吗?他们只配听军歌!听着汉人的军歌,挨汉人宰杀!”
黄春在边上喊道:“唱起来!”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
这首歌在御街阅兵后就传遍了各方,因为气势雄浑,所以最为军中人喜欢。
所有人都跟着在唱,“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柳客的身边都是歌声,他看到一个军士奋力高唱着,神色兴奋。
这是汉人的战歌,汉人听了自然兴奋。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功名误此生。”
柳客很尴尬,觉得这个歌词实在是有些过分了。
包拯会不满吧?
他看向了包拯。
“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
包拯也在唱,他想起了大宋开国至今的艰难处境,可不正是危若累卵吗?
这个大宋就是在这个危险的环境中生存了下来,以后还得要继续。
以前的大宋危若累卵,可现在却不同了。
如今的大宋蒸蒸日上,不管是经济还是军队,这个大宋不断在前进,一点一滴的去进步。
以前若是耶律洪基亲率大军来袭,包拯怕是会绝望。
可现在呢?
现在他在唱歌,唱着让异族愤怒的歌。
“弃我昔时笔,着我战时矜。”
包拯的眼睛湿润了,他握住刀柄,缓缓拔出长刀……
“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