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瑰宝(1 / 2)
“等一下,我发现一个奇怪的事情,晓晓你帮我回答一下!”
何玖在姜宇辰介绍完歌名后,就对孙晓晓的穿着感到十分好奇。
“何老师您说!”
孙晓晓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
“不要用您了,搞得我很老似的!”
“那何老师你说。”
“为什么你这一队只有你穿着宋朝的古装,而其他人都穿的那么随便啊。”
何玖替所有人问出了他们想问的问题后,觉得还不够,又问道:“难道这首歌里面所谓的瑰宝就是你吗?”
“何老师你怎么知道的呀?”
这下轮到孙晓晓震惊了,这主题大家都保密的很好啊?
不但孙晓晓感到震惊,姜宇辰也感到不可思议。
这何老师应该是猜的吧,不过他一眼就可以看出孙老师穿的是宋制汉服,可见这位何老师也是个见识广博的人啊。
“哎哟,别紧张,都是我猜的,好了,多余的废话我也不说了,请开始你们的表演。”
接着,何玖就退到后台,将舞台交给孙晓晓他们表演。
……
“啪”、“啪”、“啪”
所有人都准备就绪后,所有的灯光跟着暗了下来。
舞台的银幕上,一段古装短片忽然出现。
姜宇辰穿着一身古代的粗衣麻布,胡子拉碴,正在将手中的长颈瓶轻轻的放入匣缽,然后将匣缽入窑烧制,整个过程姜宇辰的脸上充满虔诚没有丝毫松懈。
在姜宇辰制瓷的过程中,同样穿着粗衣麻布孙晓晓拿着食盒一副贤妻良母的样子,走到汝窑前,对着痴迷于制瓷姜宇辰说道:“相公先吃饭了。”
姜宇辰对着自己的妻子就是一挥手,连话都懒得说,继续埋头进行他的制瓷大业。
……
这时。
“啪~”的一声。
一束光照了下来,打在乐队所在的位置上,细心的人已经发现,场上除了钢琴没变,其他的都变成了夏国的古乐器。
他们有弹古琴的,有吹箫的,有打锣的,有拉二胡的,这是一支充满古韵的乐队,与平常的乐手不一样的是,这群乐手他们的平均年龄都有50多岁了。
这是节目组为了配合姜宇辰这首歌,花大精力,大价钱请来的乐队,每一位乐手几乎都是艺术家级别的,有的请都请不到,直到听到了姜宇辰那首古风歌曲,才愿意过来……
作为同为原创音乐人的罗尚友和徐志毅相互看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出各自的疑惑,而徐志毅更多的是欣喜,因为他看到大夏的传统乐器终于被搬上了舞台。
大夏的乐器跟西方的乐器一起用,在这个世界也挺常见,大夏的乐器也只作为点缀的作用,但他们没见过,这么多大夏的乐器跟西方的乐器一齐使用的。
要知道,大夏的在文娱方面,被西方入侵得非常严重,年轻人全都一窝蜂的跑去学钢琴,小提琴,吉他之类的西方乐器,并引以为豪。
对自己国家的传统乐器不但不屑一顾,而且还往穿传统乐器身上扣各种老土的帽子。
正是因为被年轻一代的主流所抛弃,传统乐器更是难登舞台。
而今又见到传统乐器回归舞台,让老一辈的艺术家徐志毅如何不欣喜,如何不期待。
正当这两人思绪万千的时候,充满古韵的声音在他们耳边响起,很快他们就被吸引了过去。
舒缓的钢琴声配合着古琴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的声音一同响起,不一会儿,箫声也跟着融进了前奏。
舞台上,九个各自按自己的位置分散着站。
“啪~”“啪~”
两束光分别打在了李俊逸和吴孟宇身上。
于是,他们开口唱:
“古道上的雾气太浓,
眼前只剩芦苇晃动。
一地碎砖被用来形容,
回忆轻轻踩,
就痛。”
……
银屏上的孙晓晓看着满地的破碎瓷器,不由得心疼自己那没日没夜研究瓷器的相公,但她没法帮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天天按时给他送饭,然后再独自一人陪她相公说说话,但她的相公从来不理睬她。
这段剧情刚一过,舞台上的灯光便亮了起来。
只见孙晓晓和张权浩拿起了话筒唱道:
“墙角青苔绿得太浓,
思念像被拨慢的钟。
篱笆外的猫不再受宠,
于是有些事,
我懂。”
……
“这是什么曲风?”
台下无论是导师还是观众,都对这既好听又陌生的曲风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以至于张权浩的伪音响起来的时候,都没有任何的反应。
他们感觉这首歌他们很喜欢,骨子里的那种喜欢。
就像是听了一辈子一样,但又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所以他们安静极了,不敢发出任何的声音,生怕打扰了此刻的意境。
荧屏上的故事还在继续,观众们伴着音乐也把自己代入了故事中的主人公,去经历姜宇辰和孙晓晓的一生。
这时杨子轩携带着另外两个练习生一起唱:
“屋檐下的风铃,
等北风。
骤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