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章 袁逢斥嫡子(2 / 2)
“希望有所成长吧!”
要完全放弃袁术,袁逢也做不到。
“本初,动用我袁氏的一切关系,一旦陈仓之围一解,立即讨伐陶氏!”
————
青州。东莱。黄县。
“田舍儿童走似麞,踏歌椎鼓斗颠狂;元宵乞汝闲几日,元宵过后种田忙。”
驻足望着街巷里一群欢笑嬉戏的儿童,陶应不由诗兴大发。
“好诗,主公允文允武,邵不及万一矣!”
随在陶应身后的孙邵听陶应所吟应景之诗,眸光大亮,由衷地赞叹一句。
“长绪,以我对你的了解,似乎不是个阿谀奉承之辈啊!”
诗当然是好诗,不过是陶应搬运宋代诗人赵文的,陶应绝不敢说这诗不行,只能面不红心不跳地含糊过去。
“主公诗中有景、有节,又映农事,放眼大汉,能做出这般诗作之人寥寥无几,邵绝非虚夸奉承!”
看到陶应怀疑他的人品,孙邵不干了,立即又摆事实讲道理,自辩一句。
“好了,我们不谈诗事。”
身高八尺的孙邵可是东吴历史上的第一任丞相,被孔融赞为有“廊庙之才”的人,陶应自然不会怀疑他的鉴赏能力,立即转移话题。
“长绪有一点说得没错,元宵过后,离春耕就不远了,东莱是青州乃至大汉重要的产粮区和蚕桑产区,你身为东莱太守,必须在春耕前完成土地分配!”
陶应要征伐天下,要养活治下的百姓,还指望着青州的粮食呢。
“主公放心,绝不会耽误!”
看到陶应目光变得严肃,孙邵也认真对待。
“主公,前面那一处宅院,便是太史慈家。”
一名玄甲军士兵匆匆赶过来,向陶应通报了打听的结果。
“家里都有什么人?”
陶应一边朝太史慈的宅院行去,一边问其家中情况。
“家中只有太史慈的母亲与夫人二人。”
站在陈旧却显得很整洁的宅院门口,陶应暗暗点头。
“看得出,太史慈的母亲与夫人是非常自律的女人啊!”
若非如此,受过孔融恩惠的太史慈母亲不会在太史慈离家三四年,一回来就让在家没待够三天的太史慈去北海都昌帮孔融解黄巾之围。
“贵人莅临寒舍,不知所为何事?”
看到陶应一行人站在大门口流连张望,不像是坏人,太史慈的母亲在儿媳的搀扶下走了出来,朝众人打量一圈,目光盯向比太史慈小不了几岁的陶应。
太史慈的母亲看得出,眼前的一伙人,是以陶应为主的。
“我乃马忠马守信的挚友陶应,与令郎子义神交已久,今日路过黄县,又赶上元宵,特来看望二位夫人!”
陶应一边暗暗打量太史慈的母亲与妻子,一边表明自己的来意。
太史慈的母亲大约四十多岁,许是常年辛劳,显得有些苍老。
太史慈的妻子年龄不大,大约十八九的样子,面容姣好,衣着朴素陈旧,看得出娘家家境也不太好。
“原来是马忠的朋友,若不嫌寒舍简陋,请贵人院中坐!”
陶应一提及马忠,太史慈的母亲就放心了,太史慈在东莱时,马忠三天两头来家里,太史慈的母亲将孤儿马忠当二儿子看了。
“不了,子义不在家,我们就不进去了!”
陶应一挥手,几名玄甲军立即将两袋粮食、几条海鱼及两匹布、几贯钱送到院子屋檐下。
“我们就告辞了,若子义回来,可让他到泰山郡找陶应。”
不待太史慈母亲与妻子回过神,陶应已在典韦、孙邵的陪同下,带着十数名玄甲军疾步离去。
“唉!”
望着远去的陶应一行背影,太史慈母亲叹息一声。
“阿娘因何叹气?”
太史慈妻子搀扶着太史慈母亲一边朝院中走,一边好奇地询问。
“傻儿媳啊,这帮人是冲着子义来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