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二百四十七(1 / 2)
“皇阿玛政务繁忙可能不记得了,那是在五年前,钮祜禄氏的果园结出第一批果子,她兴冲冲给亲近的亲友都分了一些,还让儿臣送了一部分进宫,说是孝敬给皇阿玛、太后和各位娘娘的。”
康熙脑子里对这件事完全没有印象,看向一旁的梁九功。
梁九功回想了一下,弯腰在皇上耳边提醒。
“皇上,奴才记得是有这么一回事儿,当时您忙着处理政事,呈上来的水果没来得及吃,恰巧十四皇子来乾清宫给您请安,您留十四皇子一同用膳,十四皇子当时吃了几块水果,说了句好吃,您就让十四皇子把那批水果都带走了。”
“这么说,还是朕没口福喽。”听到是这样的原因,康熙调侃道。
“但为什么是五年前呢,后面为什么没有往宫里送了?”要是每年都送,他也不至于现在才吃到,康熙有些怨念地想到。
“呃……这个,说起来还是儿臣的错。”胤禛摸了摸鼻子,不好意思道。
康熙挑了挑眉,“你且说来听听,你是如何让朕五年来都没有吃到这么好吃的水果。”
他这个冷面儿子还有不好意思的时候,真是稀罕。
胤禛轻咳了一下,硬着头皮解释,“就是五年前那次,儿臣送完水果,回到府里的时候,说了她几句,她就不高兴了。”
康熙追问,“你说她什么了?”
果然,八卦不分性别和职位高低,人人都有好奇心理。
“儿臣也没说什么过分的话,就是跟她说,皇阿玛坐拥天下,富有四海,什么好吃的没吃过,巴巴的连些水果都要献上去,没得让皇阿玛笑话。”
“就这样?”
“还有,儿臣,儿臣还说她小家子气,她听了这里就不高兴了,后面再也不提送水果进宫的事,儿臣有时主动跟她提,她也不答应,直接用原来儿臣说过的话给怼了回来。”
在众大臣面前袒露这样糗事,胤禛是第一回儿,颇有些不自在,特别是皇阿玛那双看透一切的眼睛,感觉他对舒瑶的感情都被看得分明。
“哈哈哈。”康熙大笑三声,“没想到啊,这钮祜禄氏还挺记仇。”
“让皇阿玛错失此等美味,是儿臣之过。”胤禛低头向皇上道歉,态度看似很认真。
“好了,这样的小事,朕不会跟你计较,坐下吧。”不能让臣子们继续看儿子笑话,康熙止住了话头,不再打趣胤禛。
“谢皇阿玛。”胤禛从容坐下,也吃起桌上的水果,对于吃的,舒瑶确实很有研究,跟着她吃准没错。
康熙又吃了一个剥好的橘子,每种水果的口感都恰到好处。
就像这个橘子,酸甜可口,酸味和甜味都刚刚好,太甜会腻,太酸会倒牙。
康熙被这些水果征服了味蕾,不由得打起了悠然庄果园的主意,“这些水果比贡品都好,依朕看,这悠然庄产的水果,可纳为贡品。”
“老四啊,这件事朕交给你去办,这回你可别给朕搞砸了。”
胤禛自信地回答,“皇阿玛放心,儿臣一定办妥此事。”
悠然庄里这片试种双季稻的试验田并不大,才两亩。
康熙带来的奴才足够多,才半个时辰就已经全部收割完成,还进行了简单的过筛处理,将里面的杂草去除,力求得到最真实的重量。
终于来到最重要也最受关注的一步,称重。
所有人都注视着称重计数的官员。
一部分官员不惧严寒,从帐篷里走了出来,围成一个圈将粮食和称重的人围在里面。
负责称重读数的是户部的一名年轻官员,名叫袁亦铭,朝中平时见不到的大臣们直勾勾盯着他的眼神,让他有些心慌手抖。
胤禛站在最里面一圈,见此情况,沉声道:“你别慌,旁人不会拿你怎么样。”他的声音沉稳有力,极大的安抚了袁一铭紧张的心情。
“是。”那名年轻的官员擦擦头上的汗,深呼吸几下,努力稳住发抖的手,继续称剩下的稻谷。
人多力量大,一盏茶时间过去,负责记录数据的户部侍郎,带着记录完的册子去向皇上禀报。
人还没走近,康熙迫不及待高声问道:“数据都出来了吗,亩产有多少斤?”
急切的心情表露无疑,属于帝王的喜怒不形于色在这一刻失去了作用。
从知道那天开始,康熙就一直在暗自期待,等了这么久,终于要揭晓答案,事关朝政民生,他没法不急。
亲眼看着水稻一点点收割完毕,一步步进行处理。
康熙迫切知道这批新稻种的准确产量。
户部侍郎比袁一铭老成多了,只是这样的时刻,他脸上也不由带上几分激动,快步走到皇上面前,规矩行了个礼,高声道:“回皇上,这批水稻一共有一千六百二十八斤,算下来亩产高达八百一十四斤。”
这话一出,就像是在平静的湖面扔下一颗石子。
“嗬……”
有官员倒吸一口冷气,脸上满是不敢置信,喃喃道:“居然会有这么多……”
绝大部分官员都持怀疑的态度,实在是这个产量高得惊人,他们虽不下地种田,但也知道一般的稻谷产量,还没有八百的一半。
他们怎么敢信。
“这是怎么培育出来的,产量如此之高,用了什么手段,能不能运用到其他粮食上面……”
户部负责粮食征收的官员下意识联想到更多,他个人更愿意相信这个数据是真实的产量。
这样的稻种若是全国推广,相信不需要太久,几年时间以内国家不愁征不上税,百姓们也不会因为交税而掏空家底,饭都吃不饱,一个个瘦骨嶙峋的,看着就心酸。
张玉书坐在原地,听到这个消息,满目激动,起身请求道:“皇上,可否让微臣看一看这份册子?”
这点要求,康熙没有不答应的,“朕准了。”
得了皇上的允许,户部侍郎将册子拿过去给张大人看,顾及张大人眼神不太好,体贴地说:“张大人,可需要下官为您读一读这份册子?”
“也好,多谢了。”为官多年,他的眼睛已经不大好,看什么都费劲。
户部侍郎一字一句将册子上记录的都念给张大人听,声音不高不低,让人听着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