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不听劝谏的‘狂野’李二凤(1 / 2)
此刻, 殿中不复仙幕发声时的寂静,有窃语传出。
康健的太子为何跛脚?因跛脚而罪?罪中跛脚?罪后跛脚?
贞观十八年发生了什么?什么样的罪能够让皇太子被废?能够让深受皇帝宠爱皇太子被废为庶人?
不循法度
滔天大罪
能够让深受皇帝宠爱的皇太子被废……
屠城?
通敌?
卖国?
或是……
逼宫……
敢往下想吗?不敢。
敢信吗?不敢。
众臣的窃语一下子停住。
臣子们能想到的事情李世民自然也能想到,一下子, 每个人的脸上都浮现出复杂之色。
李承乾从殿中的窃语,从李泰、李世民的态度中知道仙幕所言并非想象,而是真实发生的。
他多么希望这一切是梦, 但可惜,并不是。
他看到了答案。
贞观十八年不循法度犯下滔天大罪, 滔天大罪……
“父皇……”李承乾眼神颤动。
一直被夸赞聪明仁爱, 深得经邦之要的十五岁的少年郎感受到了即将被抛弃的恐惧。
什么罪过能够让他被废,什么意外让他跛脚?一个跛脚的废物还能叫储君吗?跛脚与被废是否有因果关系?未来,他会不会再次跛脚?
内心不断涌出惶恐的情绪告诉李承乾,仙幕所说的话可不是一面之言,应当是完整记在书中的大唐史料。
这是真实发生过的。
也是未来有可能再一次发生的。
太子的惶恐肉眼可见,此刻没人敢发出一丝声响, 静待圣听。
死寂的氛围让李世民终于从沉思中抽离思绪。
李世民在责问和安抚中选择了后者。
他伸手,摸了摸李承乾的脑袋,做了好半响的心理建设, 终于道:“乾儿之心日月可昭, 父皇自不会听信仙幕的一面之言。”
一面之言,不可信,除非它能说出更多让人信服的信息,他或许才会信一点点。
一点点,就一点点,不能再多了,也不敢再多了。
太多,怕这个嫡长子不能要了。
其他人看到了皇帝的态度, 终于敢开口劝告:
“未来之事瞬息万变,现在的一时之言不做准。”
“太子殿下聪慧仁孝,仙幕所讲的未来定然有所误会。”
“殿下……”
看不得兄长的惶恐,小李治默默地挪到李承乾身边,拉住兄长的袖子:“阿兄摸摸……”
李承乾低头,用满是冷汗的手牵着对方的小手。
所有人的话都很好听,但李承乾是真的听不进去一点点。
仙幕似乎是未觉自己的话对这个世界造成多大的影响一样,继续道:
【长孙皇后逝世后,嫡子嫡女们一个接一个的出事,给予了李世民沉重的打击,其中,来自李承乾的事情可以说是对李世民最严重的一击。
乍然听到这个消息,太宗李世民悲不自胜,甚至想到了拔刀自杀,可见其哀莫大于心死。「1」
“上自投于床,无忌等争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刺,遂良夺刀”「1」
就这在这种情况下,嫡次子李泰也来凑热闹了。】
【嫡次子李泰的结局,也不大好。】
本以为自己可以在上面不用拥有姓名的李泰瞳孔地震。
他刚还想着安慰兄长,没想到现在不用去安慰兄长了,因为他也属于需要被安慰的那个了。
“吾,吾也遭殃了吗?”
本以为嫡长子遭殃就算了的李世民瞳孔放大:“这是连泰儿也不放过……”
本以为就一个嫡长子出事就已经足够离谱的臣子们心脏狂跳,只觉得刺激太大:这是要把陛下的嫡子嫡女一锅端的节奏?
长孙无忌深有同感,无声呢喃:“这是天亡我长孙家吗?”
大外甥遭受意外也就罢了,现在就连二外甥也不行来吗?他聪敏绝伦,为陛下‘特所宠异’的二外甥也开始遭殃了吗!
【那年,备受皇帝宠爱的李泰因谋嫡而降封,被贬后生活条件倒是好,新皇车服珍馐,特加优异。「2」
不过即使这样子,也只活了三十二岁而已。】
短短的几句话信息量颇多,“谋嫡降封”这四个字一出就概括了其余的一切信息,让臣子们再有多少感慨都感不出来了。
谋嫡啊!
魏王竟然想要谋取太子之位!
众人看向李泰的目光,一个赛一个复杂。
李承乾的惶恐也瞬间卡壳,脑海中一个个历史上曾出现过的阴谋齐齐闪现。
仙幕刚说他未来会被废,现在就说二弟谋嫡……
未免太过巧合?
此刻,换成李泰内心盈满惶恐的情绪,感受到四周逐渐聚集的视线,他唰的一下子躲到长孙皇后身侧:“母后……”
他顾不得自己只活了三十二岁了,谋嫡?谋到何种程度?是口头之谋还是逼宫之谋?
逼宫之谋可是会被斩首的啊!
他兄长去世仙幕都没说出的“谋嫡”现在竟然在他这里爆了出来,他得多倒霉啊,李泰欲哭无泪。
长孙氏死死按住躲在她身侧的李泰,心底震动,一团乱麻。
她死后……竟然再现兄弟相残之祸?
李世民的震动尤胜于长孙氏,玄武门政变……再现?
他瞬间有种窒息的感觉。
李世民手指颤动,指着李泰久久说不出话来。
李泰紧紧抱住长孙氏的胳膊,小声对老父亲和老母亲喊道:“父皇母后,孩儿冤枉啊,您一定不要听信这屏幕的一面之词啊!”
说着,眼泪那真叫哗啦啦的往下流。
看到孩子的泪,李世民瞬间无力指责。
贞观十年长孙氏去世,此后嫡女接二连三去世,嫡长子不知为何犯下滔天大罪被废被贬逝世。
现在仙幕还爆出嫡长子与嫡次子煎豆摘瓜,同室操戈,燃萁煎豆,兄弟相残。
李世民眼眶里晶莹闪动,痛苦捂脸。
长孙氏不在的这晚年,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不过武将们倒是发现了华点。
他们窃窃私语:
“不是说治世后面接的就是盛唐吗??怎么皇子们一个个倒了!!!”
“备受陛下夸赞重视培养的皇子就这几个,皇子这全废掉了谁当下一任皇帝啊?”
“太子被废早亡,魏王降封早亡,那……”那下一任皇帝呢?难道出自其他皇子?难道是二皇子?或者是……
众人的视线看向李承乾身边的小冬瓜。
小小的娃娃,奶声奶气,一看就软糯好欺负。
难道是这个小不点?
群臣们再次窃窃私语,不是不可能,这小娃娃幼而聪慧,端庄安详,一派宽厚仁慈,和睦兄弟之相,好像也是一个做储君的好手。
所以,这才垂髫之年的娃娃会是未来天子???
六七岁小不点李治懵懂,安慰完李承乾后在迷茫要不要安慰李泰,完全不知自己成为了众人目光聚集的点。
【隔镜细观我,半生张扬耍帅快活无比,半生坎坷萧索。「4」
单纯从父亲的角度,老父亲李世民在心爱的长孙皇后去世之后,接连经历了嫡子嫡女的逝世和各种意外。
本就是性情众人的李世民受到的打击无法想象。
更不用提在这段时间大臣们一个一个死在他前头,魏征、房玄龄、秦琼、萧瑀、李靖……等名臣武将们‘浑然不顾’李世民的死活,赚取李世民的眼泪,让他在病榻哀恸,夜醒哀恸,望殡哀恸,痛惜久之,泣如雨下,涕泣而别。
他们都丢下李世民走了。
放在心尖的长孙氏,放在心间的嫡子嫡女,出生入死的兄弟都接连去世,丢下李世民这个上了年纪的老头孤零零,走了。】
【过刚易折,强台风刮倒的往往是□□的大树,年少时的李世民或许能承受得住,但年迈又感性的唐太宗扛不住这么糟践。
病痛缠身,最后驾鹤西去,在所难免。】
看着挺心酸的。
这是看到这里之后,所有人的想法。
“陛下……晚年,确实过得凄凉。”
他们看到了他们陛下前期玄甲破阵的刚勇,更看到了在贯穿前中后期刚勇内里春风化雨的细腻,还有万国来朝的豪情,但,他们更加看到了最后一点,那就是陛下晚年亲故凋零的无奈。
陛下为何会五十二岁即去世?
少年征战,中年悲离,猝然离世。
少年将军的悲哀,性情中人的悲哀,不外乎如此。
李渊轻叹:“就是这些汇聚成贞观史诗吧。”
如此长的叙述中,他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仁义礼智信齐备的君主。
他这个二儿子,确担得起圣君之名。
于天下士大夫,可谓无负,于天下苍生,可谓安养。
千载传颂不绝于耳。
李世民现如今哪有心思想仙幕原先想要诉说的主题是他的逝世,他现在不想管自己未来为何会逝世,他现在只想知道,他逝世后到底谁继承了这个皇位?为何他的嫡长子,嫡次子皆被废被贬?
未来到底发生了什么?
李唐界面心中怀有这种疑惑的人不再少数。
原本以为板上钉钉的储君仙幕竟然说钉错了,钉了一个坏储君,这怎么得了!
储君不稳,则国不定。
储君不稳,则站不准。
储君不稳,则心不安。
此刻,众人的视线在李治和其他皇子身上游移。
谁才是真正的储君?
仙幕也没有辜负众人的期待,继续道:
【大二凤虽逝世,但李唐仍在,华夏的荣光仍然延续。
大二凤为李唐打下坚实的基础,其后的君主会辜负他的期待吗?】
众人的目光被吸引过去,这个东西也是他们现在迫切想要知道的。
贞观虽逝,但李唐仍在,盛世被预言,也就是李唐的荣光仍旧延续,那延续这个荣光的人是谁?
不是太宗陛下与一路栽培的太子李承乾,不是聪慧的魏王,下一任储君是谁?
是英武果敢的蜀王李恪?是勤奋好学的申王李慎?或是燕王李佑,梁王李愔,郯王李恽,越王李贞……
亦或是……晋王李治。
那个不知名的他,又是怎么延续李唐的荣光的。
众人的视线在诸位皇子身上游移着。
感受到臣子视线转移到自己身上的成年皇子们抬头挺胸收腹提臀。
虽然觉得在长孙皇后在世时他们皆不可能上位,但梦还是可以做一个的。
【非常荣幸,就像我们所知晓的那样,虽然有所坎坷,但李唐一切终究还是指向来盛世。】
太子李承乾被养废了,变态了,癫了,不要紧。】
萎靡李承乾从呆滞中恢复过来,随即眉头紧蹙,气愤盯着天上发声的屏幕:“胡言乱语,孤怎会癫!”
这话他从当年于市井中听过,是疯子的意思。
无凭无据为何说他是癫狂!
但实际上他心里也没谱,不知道未来到底做了事情,但现在唯一知道的就是,他自觉自己绝不是疯子。
仙幕自然不会无的放矢,一下子就放出来相关的介绍。
【公元619年武德二年到公元638年贞观十二年,备受瞩目与推崇的这些年,李承乾可以说是一个合格的皇太子。】「6」
众臣子认同,包括现在来看李承乾这个太子,也不失为守成之君。
所以他们才不怎么认同仙幕的观点,他们不太认为太子真的是失德之君。
【但贞观十三年年岁既增,足疾出现,李承乾就开始叛逆。
是即使唐太宗“搜访贤德,以辅储宫”让十余位老臣、名臣出任东宫辅臣,与李承乾谈经论道也无用的叛逆。「7」
对于李承乾在贞观十年后的变化,史学界有种说法是:
适合唐太宗的谈经论道方式不见得适合李承乾。
李世民时期,勇于进谏的臣子很多,甚至臣子们以谏言被皇帝采纳为荣。
他们谏言语言犀利,有理有据,势把皇帝和储君往尧舜禹这三个圣君靠拢。
言语犀利的严苛程度与日俱增。
但适合自信李世民的方法不见得适应李承乾。
于志宁、孔颖达、张玄素等谏臣一个赛一个凶狠锋利的进谏只能让叛逆的李承乾在沉默中变态。】
魏征、房玄龄、马周都在仙幕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
一开始他们还不理解仙幕为何说适合唐太宗的方式不见得适合李承乾。
于志宁、孔颖达、张玄素这三个特别被点出名的人更是不服气。
但当他们从外来视角看到仙幕展示的进谏之后,他们终于懂得了仙幕为何会说这种话
懂得了为何说这种进谏方式不适合李承乾。
他们看到臣子们对太子的进谏。
细看之下,此种进谏方式与对他们陛下的进谏没有什么不同。
但当仙幕展示出李承乾这个太子对谏言的反应,却可以看出,这种方式不适合李承乾。
李世民这个皇帝从十七岁起就是举世闻名的人杰,内心自信强大无比,面对臣子们的谏言是由上至下进行采纳,是上位者的采纳。
但太子则不然,他太‘弱’了。
不是身体上的弱。
而是气势上的弱。
是没有实绩撑起来的气势上的‘弱’。
而臣子们又太‘强’了,是有建国功绩撑起来的强,是从龙之功撑起来的强,是经过太宗虚心纳谏操作下气势上的强。
‘强势’的臣子们对‘弱势’的太子处处进谏,虽然对太宗也是这种方式,但太子对此的态度说明了一切。
患足疾前虽然每每黯然,但还是能做到虚心纳谏,但患足疾后或许是什么心底上产生了什么变化,太子对谏言的态度大变。
偏激,钻牛角尖。
作为一个平等宠溺每一个孩子的父亲,李世民跳出旧时的牢笼,看懂了这种变化。
他的太子觉得这种谏言不再是良言苦口,而是一种打压,来自实权臣子的打压,是对他这个太子的不满。
太子,变成了自卑的太子。
李世民的脸色比李承乾更白了。
他没想到未来是如此沉重。
实际上太子所听的这些谏言,他都听过,臣子们的言辞甚至比给太子的言辞更为激烈。
贞观四年他欲修洛阳宫以备巡奉,甚至被张玄素比‘阿房成,秦人散’比‘袭亡隋之弊,不如隋炀帝’,但最后他的做法是停止修洛阳宫的劳役甚至还赏赐张玄素。「8」
太子不似他。
李世民心涩涩地疼。
但就是因为太子不似他,现在李世民看到仙幕展示出来的谏言,突然觉得这些以往看似很正常的谏言,变成了一个个压垮太子的大石。
面目可憎。
太子修缮宫殿,于志宁上疏批评太子奢华,与宦官玩乐甚至被比做秦二世?「9」
李世民:“比做秦二世?”
李世民的眼刀一下子射向于志宁:“你这是何瞎比喻?太子不过玩乐,你作何把他比作秦二世?”要是有人把他比作刘彻和秦始皇,还就因为与宦官玩乐,他能直接砍了对方!
秦二世啊,那可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亡国之君啊!
他敏感的太子如何受得住这种谏言。
还有!
李世民看向孔颖达,因为这个孔颖达的进谏更为激烈,太子真的是一有不对就犯颜直谏。「9」
李世民摇头:“孔爱卿,太子年龄既长,汝等谏官当面批评指责实在是有损太子颜面,谏诤逾切,承乾逾不能纳。”
更不用说被仙幕最后重点强调的张玄素,李世民自己也是被进谏过来的,他自己被进谏时都曾多次甩袖离去,需要长孙氏在内多次安抚才能冷静下来,故而他最能体会仙幕所描述的太子承乾的感受。
作为压箱底出场的张玄素,那是无时无刻不进谏,言语之急切恍若太子就是一个愚笨之人,唯有听他张玄素的话才能顺利做事
此时,李唐的进谏风气还算正常,还没有走进臣子什么都进谏,以把皇帝谏成无欲无求的圣君为最好的偏执时候。
虽然,也没差多少。
于志宁等人还不是未来的官场老油条。
初被仙幕点到名字,他们气愤,粗看了一眼谏言发展,他们反省,然后……
此时的官场油条们也不是好相与的,作为陪同李世民从秦王时期一路爬到皇位的人,作为被李世民虚心纳谏‘宠’出来的臣子,于志宁深信自己不会无的放矢。
他抛弃仙幕提炼出来放置在前面的白话文,认真观察仙幕背景中所写的史料,还真从中发现了不一样。
此刻,于志宁不慌不忙出列道:“陛下,臣之谏言从无作假。”
没有意料到自己会被反驳的李世民卡壳:“……所以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的于卿皆认为太子乃秦二世那般的祸国殃民之辈?”
还别说,于志宁仔细看了旁边的史料原文,真看出未来自己为何会批评太子。
原因自然不是简简单单的盖房子被骂,与宦官游乐被批,而是……
“仙幕言简意赅提炼臣之谏言放置在仙幕正中央,陛下或许不知臣谏言之据。”
李世民看向仙幕提炼的重点,还真是……
所以实际上太子所犯过错比仙幕展示的更严重?
其他官员这才细细看向仙幕所展示的密密麻麻史料。
史料密密麻麻,个中过程被掩盖其中。
臣子们废了一番大眼力才从中提炼出过程。
于志宁的批太子建造房屋不是无的放矢。
“太子所建之屋可非陋室,乃是建造数月不停的复杂曲室。东宫于隋朝建造,本就奢靡,太子殿下还于百姓农忙之时建造曲室,故臣才批太子奢华。”「10」
“太子仅因与宦官玩乐就被臣比秦二世,也是无稽之谈。”
“太子不听臣子劝谏,任用宦官寻欢作乐,宦官身心不全,阿谀逢迎小人频出,上传下达作威作福制祸患。
陛下应当知晓汉朝宦官之祸,宦官祸国。
殿下选用宦官,轻慢贤臣,亲小人远贤臣,致品级混乱,法度废弛,比之秦二世又如何?”「10」
“更何况殿下多次私引难以教化突厥人入内室,相互狎昵。”
于志宁眼神冰冷:“若再来一次,臣定再谏不误。”
孔颖达叹气,他虽没有多言,但一切尽在不言中,他幽幽道:“臣亦是,殿下若再犯,臣死无所恨。”
张玄素也不认同这些后世人所言,他冷声道:“臣言殿下当学文以饰其表有何不对?骑射数游,酣歌戏玩,苟悦耳目,终秽心神。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太子若无德,人神同弃。”「11」
张玄素这话就重了。
但,怎能说没有道理呢?
【史学界有第二种说法是:李承乾本就叛逆。】
室内正因几位臣子的话陷入沉寂时,有人惊呼出声:
“天!”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仙幕上的文字滚动中有新的史料出现。